![]()
杭州市余杭区自来水发臭事件,现已公布检测结果,不出意外,定论是“符合卫生标准”。根据官方通报,这并非如传闻的那样是误接了“粪水”,异味的原因是“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
通报出来后,有人不无讽刺地说:杭州仁和水厂的这次自来水检测,应该送到甘肃天水,而日前天水幼儿园食物的含铅检测则交给杭州,“异地监督嘛”。
网上还有人总结:“甘肃人在吃铅,杭州在吃屎,湖南人在吃镉,北京人在吃锂。”底下有人揶揄:“杭州人起码吃的有机。”
所谓“粪水”,与其说是人们真的这么认为,不如说是出于愤激情绪的形容,就好比说“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并不是指真的吃了苍蝇,只不过引发的内心感受是一致的。正因此,不管官方如何斥责这是“谣传”,那种感受却不会就此凭空消失。
从大多数人的反应来看,大家对那份情况通报的解释,与其说是相信,不如说是:“不相信又能如何?”
![]()
这是近年来一再出现的僵局:政府希望通过垄断信息源头,由“情况通报”给出一锤定音的结论,就此平息事态,然而这却并不总能打消人们的疑虑,有时反倒由于无视公众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使公信力受到了重创。
杭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在短短几天内,就从产品危机演变为信任危机,有关部门看来完全措手不及,正如东方卫视所言,是“反应滞后、责任推诿、数据缺位”,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一个原因恐怕在于,有关部门根本就没料到水质问题会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海啸。事实上,网上虽然绝大部分关注这一话题的声音都强调追责,但也有一些人不解:为什么余杭一个水厂的水质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而且公众的态度还普遍如此激烈?
我想,这是因为自来水水质问题激起了普遍的恐慌:几乎每个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用水,而杭州这样一贯治理良好的城市都出现了这样的事,那么这样的事也很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问题倒不在于这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带来了多大不便,而是这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这些年来的许多公共事件,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油罐车装食用油、学校门口无差别伤人,现在又是血铅超标、自来水发臭……凡此等等,每一次都在冲击着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感。
你要是从“大局”来看,那它们造成的损失有限,大不了也就是死若干人,但它对安全和公信力的冲击则极为深远,因为你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你连吃的、喝的都无法安心,最可怜也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他们从婴幼儿起就在危机四伏的有毒环境中,事实上,这本身就影响了不少的生育欲望,因为他们觉得把孩子带到这样一个世界上是不负责任的。
![]()
这无疑是社会心态的显著变化。在传统社会,普通百姓确实很少会因为这些公共事件而陷入恐慌,倒不是那时的人“天良尚在”,没整出那么多幺蛾子,而是就算有这样的事,一是很难传开,二是就算轮到头上,人们大抵也就以一种宿命论的态度平静地接受了下来。
在我老家乡下,像我祖父母那一代人根本没有什么“食品安全”的概念,常说的是“吃得邋遢,长得宝塔”(相当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算吃出什么病来,那也“都是命”。至于水质,那就更是想都不会想到了,农村能用上自来水才多少年?以前自家水井的水,那大不了用点明矾净化,要不然还能怎样?
只有当这样一个“命运社会”过度到“风险社会”时,社会群体才有可能因为这些事件陷入恐慌。此时,在初步成形的“公众”眼里,影响自己生活的已经不是上天,而是一群把控各种风险的专家。
这种转变本身就是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一环,但在我们当下,不幸的一点是:这个转变过程不但急骤、仓促,而且人们一次次失望地发现,原来那些自己寄予希望和信任的专家,竟然也只是“草台班子”。
![]()
从近些年来公共事件的危机处理来看,重点早已不是解决问题本身,甚至也不是为了回应公众关切、持续改进,而是为了在寻求免责的基础上,尽快平息公众争议,摆平事态——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问题”。
当然,肯定有人说,有关部门不是不做事,但希望先平息事态,然后悄悄地去做。但问题是,如果在舆论压力之下尚且没什么交代,那你怎么能指望在压力消失之后他们就能变好?
其结果,这些事件的博弈,最终往往成了昙花一现的口水战:虽然有那么几天大家吵得热烈,但不论是官方定调了也好,又或是新的热点起来了也罢,很快那事就过去了,再也无人关注。经历了大连工业大学女生“国格”事件、娃哈哈宗家争产事件、杭州余杭自来水发臭事件,现在还有多少人盯着天水幼儿园孩子血铅超标问题吗?
到头来,所有这些事件的结果,是我们在这个风险社会里“风险自负”——天水的孩子血铅超标是家长自己发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后也是家长掏钱买进口奶粉,校门口不安全了就自己护送孩子,到现在自来水发臭了,你要是不放心,那也只能自己买桶装水。
本来,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本身就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当人们被迫风险自负时,其实就意味着退回到私力救济的状态。实际上,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依靠着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熟人网络活下来。
固然,这可以让治理成本大大下降,因为人们看起来自己就能活好,就像一个穷家里不指望家长的孩子,知道只能靠自己;然而这是有代价的,有时这代价可能还相当严重:想想就知道,像这样被迫风险自负的独立个体,在失望之余是不会对公共机构有任何信任感的。这就是我们当下公信力危机的根源。
最终,这是一个荒芜的散沙化社会:我们不仅活得没有安全感,而且除了自己和亲人,不知道还能信任谁,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挣扎地活下去。
这样的社会,确实倒也很稳定,哪怕有普遍的潜在不满,除了发发牢骚,往往也做不了什么,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你活成这样,必然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无数人都开始清醒过来,“我不想要(我的下一代)这样活着”,那才会影响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