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553字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关于
良性肿瘤?
经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医生,这个肿瘤看着是良性的,直接切掉不就行了?做病理检查是不是浪费钱?”
这样的疑问并不少见。然而,这种想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病理检查绝非可有可无的“额外消费”,它是精准诊疗的关键防线,有时甚至关乎生死。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肿瘤诊断的真相,聊聊病理检查的那些事儿!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病理角度对比
仅凭肉眼或影像判断肿瘤性质,如同雾里看花:
良性肿瘤:像被包裹的“乖孩子”,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晰,生长缓慢,极少转移,通常不致命(如脂肪瘤)。
恶性肿瘤:如同肆意蔓延的“破坏者”,无包膜、边界模糊,浸润性生长,疯狂增殖转移,破坏器官,威胁生命(如肺癌、胃癌)。
更令人困惑的是命名:
名良实恶:精原细胞瘤、淋巴瘤(虽带“瘤”,实为恶性)。
名善实恶:白血病(不含“瘤”,却是恶性)。
名同实异:良性:骨母细胞瘤、脂肪母细胞瘤;恶性: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瘤(有良性、也有恶性)。
一份病理报告,远非简单的“良性”“恶性”结论,仅凭名称或表象判断风险,极易掉入陷阱。报告中的诊断关键词是判断肿瘤性质的重要线索:
明确诊断:“癌”、“肉瘤”、“恶性”等字眼,是恶性肿瘤的明确信号。
危险预警:“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术语,提示癌前病变,敲响健康警钟。
灰色地带:“非典型增生”最令人纠结——它可能是炎症刺激后的暂时反应(如“反应性非典型增生”),炎症消退后可恢复。也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信号! 例如“前列腺非典型小腺泡增生”,近半数患者后续确诊为前列腺癌。
病理报告是专业密码,切勿自行解读! 务必咨询病理科或临床医生,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分析。
许多看似“人畜无害”的肿瘤,在病理显微镜下却原形毕露:
以为是普通“阑尾炎”,术后病理竟是阑尾杯状细胞腺癌。甲状腺结节“边界清晰”,病理却见肿瘤侵犯,确诊为滤泡癌。
病理检查如何识破伪装?
01
显微镜观察
洞察细胞形态(核质比例失调、排列紊乱等细微恶变)。
02
免疫组化
如同“分子身份证”,锁定肿瘤来源、类型、恶性程度及治疗靶点。
03
分子病理
探查驱动基因,指导化疗决策,评估复发风险。
例如:CT显示8mm肺结节性质不明,病理结合基因检测,最终确诊肺腺癌并匹配靶向药——这正是病理检查无可替代的价值。
认为病理检查“浪费钱”?
这笔账要算明白
技术成本高:一份报告背后是组织处理、切片、染色、阅片、免疫组化等十几道工序,凝聚着高昂设备、试剂及医生专业价值。
健康收益巨大:
宫颈癌:早期病理确诊治愈率近100%,晚期不足30%。
乳腺癌:I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9%,精准分期避免过度治疗。
结直肠癌:III期患者经病理指导治疗,复发风险降低43%;分子病理筛选PD-1抑制剂,5年生存率超50%,误用化疗则复发风险翻倍
病理检查是
性价比最高的“健康保险”
花小钱防大病
省去后期巨额医疗负担
为啥术后必须做病理检查?
国家规定有道理
肉眼会“走眼”
医生手术时看着像“良性”,但病理检查可能揪出是恶性(虽然概率不到1%,可摊上就麻烦大了)。
它是治疗的“指南针”
病理检查能准确告诉你肿瘤是啥性质、属于哪种类型、到了哪一期(比如用TNM分期)。这直接决定怎么切、要不要化疗放疗、以后恢复咋样。
精准治疗的“敲门砖”
想查基因、做免疫组化找靶向药?都得靠这块病理组织!没它,精准治疗就无从谈起。
法律也有硬规定
切下来的组织必须送检!报告要写清楚患者信息、医生诊断和签名。
切片及蜡块要存放15~30年,这是医疗质控的“档案”,也是万一有纠纷的重要证据。医院不按规定做,要担责!
记住:病理检查就是肿瘤的“生死判官”,用科学真相指路治疗。别图省事或侥幸,该做的检查一定要做!对抗肿瘤,精准诊断是第一步,更是救命的关键一步!
来源:华西第四医院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