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最早的出处典故,是西汉司马迁所撰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意图谋反,最后招来杀身之祸,临死前连声高呼:“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得知此事后,就派人蒯通抓了起来,亲自审问。
![]()
“就是你小子当初唆使韩信造我反的?”蒯通听到刘邦这话不慌不忙,大大方方地承认:“没错,我是教过他。可惜这小子不听我的,最后自取灭亡。如果他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这么轻松地灭掉他呢?”
刘邦佯装大怒,说:“烹了他!”蒯通见势不妙,当即下跪大呼:“哎呀,陛下要煮我,我冤枉啊。”刘邦问道:“你都唆使我的臣子韩信造反了,我烹了你有何冤屈?”于是蒯通说出了那句名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后人据此概括出“逐鹿中原”这一成语。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中也有:“暴秦无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中原”二字很好理解,因为中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逐鹿”的“鹿”作何解释呢?为什么不是逐百兽之王老虎,或是陆地上体型最庞大的大象呢?
![]()
这个“鹿”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禄”。禄本意指福,后引申为官吏的薪俸、食物、赏赐物、富贵等。禄在古时还有命中注定的盛衰兴废,意同命运。《论衡·命义》:“命当夭折,虽禀异行,终不得长;禄当贫贱,虽有善性,终不得遂。”所以“逐鹿”就是“逐禄”,追逐天命。
还有种说法是“鹿”专为诸侯所射杀。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编撰的《论衡》中有一句:“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西周的礼仪中有射箭活动,身份地位不同,箭靶上面的动物也不同。
其中可能牵扯到一个文化迁移,古人打猎多是打鹿,豺狼虎豹有但少且凶险。鹿温顺,遇到危险只会逃跑。鹿跑得很快,要猎它最好通过围猎的方式,让其无处可跑。围住后,最尊贵或最有本领的人拉弓射箭,成功猎鹿。
隋唐学者颜师古曾注释“中原逐鹿”中的“鹿”是政权、地位。那么,以豺狼虎豹来喻帝位、政权合适,还是鹿来喻更合适?
![]()
中原逐鹿的前意,“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即秦人丢了鹿,天下所有人都来围捕追逐。拿下秦人丢的鹿,也就意味着接过其原本的大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