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1988年以后,褚时健的身份,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从一个把企业做强做大的“工厂厂长”,变成了一个打造品牌、统筹资源、布局产业的“商业操盘手”。
这段时期的褚时健,不再只是“把一件事做得极致”的高手,而是走向了“同时驾驭多件事、协同各方势力”的复杂人物。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红塔山品牌的崛起。
![]()
一、红塔山,褚时健的“国家级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卷烟市场开始迈入品牌竞争时代。
人们买烟不再只看价格,而是看“哪个是牌子货”。
这个时候的褚时健,决定:我们要造自己的王炸。
他开始亲自操盘红塔山这个品牌,从产品设计、产能分配,到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几乎事无巨细。
在那段时间的品牌考核中,红塔山几乎“场场登顶”:
心目中理想品牌排名;
实际购买品牌排名;
当年首选品牌排名。
全部第一。
而这并不是靠烧钱砸广告,而是靠真实的质量和渠道控制。
消费者真的觉得这烟好抽、值得买。
所以说,红塔山不只是一个商标,而是褚时健写给时代的一封品牌情书。
![]()
二、“别人不动时我们大动”——逆势操作的真高手
这句话几乎可以作为褚时健整个人生的“信条”:
“别人不动时我们大动,我们处于优势时再努力一大把,和对手的差距就拉大了。”
在当时,串换制度没有完全放开,设备采购、技术升级、资金出海都受限重重。
很多厂子都在观望、犹豫、请示,而褚时健却已经动了:
他亲自申请外汇、出访欧洲,仅用了20天时间,就在四个国家采购了近20亿元设备。
这一举动轰动行业,也让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烟草设备最先进的企业。
他不是冲动,而是判断得极其准确:“这一步,别人三年都走不了。”
而这也正是他高屋建瓴的地方。
三、善于“合法变通”,他是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翻译机
一个企业家能成功,通常不是因为他有资源,而是他懂怎么在规则中找缝隙,合法合规地变通。
例如那份“20年前的文件”。
明确规定企业扩产不得超过原有资产的30%。
这在别人眼里,是铁规。
但在褚时健眼中,是需要解构的障碍。
于是他采用“分批购置、分别核算”的方式,规避红线,既没违纪,又达成目标。
还有“串换”政策未完全开放时,他就尝试绕过常规渠道,提前布局资源转化。
这些行为,站在今天可能看起来“灰度”,但在当时,是他对政策与市场的精准理解。
什么叫合规?
是我比你更懂规则。
![]()
四、用利税“说话”:他是国家最会挣钱的朋友
褚时健一生最大的底气,不是职位,不是关系,是三个字:
“利 税 额。”
每次申请政策,他都不拐弯抹角。
不是“发展情怀”,不是“民生需要”,而是简单粗暴地说:
“你给我这个政策,我能多给国家交多少钱的税。”
他几乎每一次都能打动政策制定者。
因为他清楚:在那个年代,谁能带来财政收入,谁就是“最好合作伙伴”。
这也是他成为“烟草大王”的另一个原因:
他让上级信任,让政府有税收,让自己有利润,让员工有奖金。
每一环都有人得利,所以没有人想拦他。
五、一张批条=百万财富,权力的边界与代价
很多人不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张“烟批条”值多少钱。
答案是:动辄上百万。
红塔山供不应求,谁能拿到进货权、谁就能躺赚。
而这张“进货权”背后的批条,往往由褚时健亲自审批。
于是,各路人马纷纷登门:
l官员;
l企业家;
l投资者;
l商人;
l老同学;
l亲戚邻居;
每天都有数十人上门拜访,手里捧着请帖、茶叶、文玩,还有厚厚的档案袋。
褚时健的生活也因此被挤压得“毫无缝隙”:
中午也不能午休;
节假日也不断电;
每一次的签字,都是一笔财富的调配。
这是“权倾一时”的代价:人人都服你,但你也不再属于自己。
![]()
六、不是垄断,而是共赢:他带动了整个行业升级
和其他靠政策圈资源、搞垄断的国企领导不同,褚时健反其道而行:
他主动去帮其他烟厂发展,
涪陵卷烟厂;
延安卷烟厂;
甚至外省的生产基地。
他派技术、送设备、培训人才,几乎是把红塔的管理标准,输出给同行。
他的逻辑不是“我要独大”,而是:
“你们都强了,市场才能更规范,我红塔山也才更值钱。”
这是企业家和掠夺者的区别,
前者思考生态系统,后者只看自己能吃多少。
七、“总裁管今天,董事长管明天”——褚时健的资本布局
褚时健最强的能力,不只是经营烟草,更是提前认清:烟草是入口,但不是终点。
在红塔集团步入巅峰后,他开始系统地布局资本与金融:
l成为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富滇银行股东;
l投资证券市场;
l入股太平洋保险、华泰保险;
l控股云南白药、昆明制药;
l跨足电力、交通、基建;
l在海外建厂、建立全球供应链。
他打造的是一个“有烟草现金流支撑的产业资本帝国”。
一旦哪天烟草政策变化,红塔集团仍旧能靠金融、医药、基建、能源稳住大盘。
在中国企业家史上,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不多。
![]()
八、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可能就是王者级人物
很多人说,如果褚时健没有后来的那场“案件”,他或许能成为:
中国最懂制度红利的企业家;
第一代产业资本领袖;
红塔山模式的输出者;
一个能统筹实体与资本、国内与海外的超级操盘手。
但历史没有如果。
这也提醒了所有企业家:
在高处不胜寒时,真正决定你能否站稳的,是“边界感”。
褚时健聪明、勤奋、有胆识、有手腕,但在那个模糊的时代里,太过锋芒毕露、过度集中资源,也终究埋下了隐患。
结语:问题不是难,是你敢不敢动手解决
如果你非要用四个字来概括褚时健这一生,那就是:
解决问题。
政策难?走通它。
资金难?换资源。
设备难?飞欧洲买回来。
同行落后?带他们一起进步。
产业风险大?提早布局金融板块。
这不是空谈。
这是真正的“执行力+洞察力+创造力”的结合。
我们今天说什么商业思维、战略打法、资源整合,其实他几十年前就已经“无师自通”。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他的故事里,学到那最核心的五个字:
动手,解决问题。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我是吴大爷,夜风同学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