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
一部分网友将其理解为物价,于是一群在各国超市里拍短视频的网友,成功博得了网络的肉眼,吸引到了大批的粉丝,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一部分网友将其理解为服务的价格,理个发在二十美元云云,也有这样一群网友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经济学家发明了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这个指标,用来衡量各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
这是一个与汇率比较相似的词,我国统计机构是这样解释这个词的。
“与汇率类似,PPP 是反映经济体间交换同一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率。
以单一商品巨无霸汉堡为例,其在中国和美国的售价分别是 23 元人民币和 5 美元, 则以美国为基准,巨无霸汉堡的 PPP=23 元人民币 / 5 美元 =4.6。”
这个类似汇率的指标,是人为构造出的一个货币转换因子,由很多种项目组成,由一个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管理,而且每三年左右调整一次。
按照这种方法得到的汇率,可以避免汇率本身的缺陷,能够公平客观地比较各国货币的购买力。
如你所知,按照这种计算方法,我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在4:1左右,所以这种计算方法下,我国GDP规模已经连续多年移居世界第一。
按照这种方法算,我国人均GDP与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又有多大差距呢?下图以圆的面积精确展示了这种差异。
![]()
这种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各国GDP或人均GDP,始于1990年,所以我们的对比,也自1990年开始。
199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衡量,我国人均GDP为1667国际元(国际元可以简单理解为美元,毕竟国际元是以美国为核算基准的),约为同期美国的3.8%。
这一时期,我国人均购买力远低于日本和德国,甚至低于同期的印度(2203国际元,占美国的5%)。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人均GDP,也增长到2010年的1万国际元,达到美国同期的17.5%。
2024年,这一指标为2.38万国际元,已经达到美国的31.6%。
跟我国高速增长的情况不同的是,日本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人均GDP,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远低于同期的美国,占美国的比重也从80%下降到61%。
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衡量,德国的购买力也下降,约为同期美国的83%。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2024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印度人创造的价值之和,与一个美国人相当。
而一个美国人一年创造的价值,比三个中国人还要高。关键是美国人均用在工作上的时间,要比我们少上很多。
在基建、高铁、工业制造等如此发达的中国,听起来这仍是一个相当忧伤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