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组织不是安排出来的,
而是流动出来的
在所有对腾讯的管理观察里,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腾讯不是不管,而是不像在管。”这不是夸奖,也不是反讽,而是对它那种“隐身式组织观”的真实写照。
早年我在项目上接触过腾讯人力条线的几个操盘者,他们的表述方式往往比别的公司更克制,也更模糊。比如他们不会直接说“我们要建能力模型”,而是说“我们在思考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边界适配”。说穿了,腾讯的组织语言不是技术问题,是文化问题。
这种文化的起点,是腾讯的“非命令中心”式的成长路径——它没有华为那样的铁军管理系统,没有阿里那样的组织价值宣讲传统,它更多依赖“产品催化组织”,而不是“组织规划产品”。这不是不重视管理,而是把管理的主语悄悄换了。
很多人说腾讯是“去组织的”,我不同意。我更愿意称之为“去中心化组织观”。它的管理哲学,不是靠流程压制人,而是靠平台激发人;不是预设KPI去管控一切,而是相信角色自洽与边界张力可以完成自我调节。
说白了,腾讯是一个用“产品心智”来做组织管理的典型案例。
02灰度文化不是试错,而是试活
腾讯人力资源负责人曾私下说过一句很真实的话:“我们不太相信一开始就能把组织设计对。”这句话如果放在强调“起手即战略设计”的公司里,会显得太没信心。但在腾讯,它是组织演化哲学的基石。
腾讯最具代表性的组织管理特征之一,就是“灰度机制”。
灰度机制,本质上是一个容错机制。但它不是为了鼓励错误,而是为了观察真实。在腾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变革是“一刀切”推开的,无论是产品迭代、职责调整,还是HR政策试点。永远都是从一个局部开始、边试边调、边调边写入组织记忆。
它不是拿来“规避责任”的缓冲带,而是组织自我感知、自我修复、自我迭代的一种方式。
有趣的是,这种灰度策略并不写在HR制度里,它常常体现在文化气质上:不贸然定义问题,不轻易指责个体,不把模糊变成敌人,反而允许它存在一段时间,看它是否自己“长出答案”。
在我看来,这种机制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克制力”。
它不是懒政,而是一种有意的不干预。管理者不急于给世界贴标签,而是相信只要方向不差,个体与团队总能通过边界博弈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如果说华为是“事定然后人定”,那么腾讯就是“事动然后人动”。前者靠设计精准驱动组织,后者靠环境反馈养出自洽路径。前者是设计感的精确,后者是生态性的通透。
03平台替代命令不是放权,而是重新定义管理
腾讯的组织管理,从来就没有追求“命令型组织”的效率快感。它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一个典型场景是:当团队成员问上级“这个事该怎么做”,你很可能听到的不是明确答案,而是“你觉得怎么做更好”。不是因为上级没有答案,而是组织压根不想把权力握死在答案上。
这不是“放权”两个字可以涵盖的。腾讯的真本事,在于用“平台思维”重构了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连接。
“平台”在腾讯从来不是技术用语,而是一种管理方式:它要求管理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工具、机制、服务和标准的提供者。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逻辑,是参与一场部门战略复盘会议。那是一支横跨多个产品线、十几位高P岗位的团队,他们花了两个小时,不是在讨论“目标分解”,而是在纠结一件“小事”——“角色对齐的路径是不是还不够清晰”。
这在别的公司,是HR会议;在腾讯,是业务会议。
所谓“角色对齐”,其实是他们的“自产品化”的组织表达:一项业务如果被多人参与,那必须在最小颗粒度上把“谁对什么问题负责”讲清楚。这不是权责清单,是“角色定义的产品思维”。不是为管理方便,而是为协作真实。
这种组织语言背后的文化信号很明确:腾讯相信人和组织之间,不是主仆关系,而是接口关系。你提供什么价值,你依赖什么接口,彼此清晰,平台就能运作。
这种“平台即组织”的哲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腾讯的每一个业务部门,其实就是一个微型平台,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构建“可调用”的接口。
更极致的是,腾讯连“管理者”这个角色,也常常被“工具”取代。组织里广泛存在的“信息看板”“OKR机器人”“敏捷工具链”等,本质上都是把传统靠人提醒、靠人盯的事情,变成工具自动完成。这不是去管理,而是重新定义管理的路径:人不再是控制者,而是设计者。
所以腾讯才会出现一个很魔幻的现象:一个leader什么也不说,但他的组织依然运转良好——因为他的“平台”够好。
04激活胜于评估腾讯的人才观,不靠识别靠适配
在多数企业,识别“谁是人才”是一场持续进行的组织性焦虑。但腾讯的逻辑是另一套:不是识别谁是人才,而是激活哪些机制让人变得有用。
这不是鸡汤,而是我在参与一次组织盘点时最震撼的感受。别人关注“谁能升、谁能用”,腾讯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个角色没激活”。听起来只是一字之差,实则底层完全不同。
腾讯有一个内部很有代表性的说法:人不是资产,是变量。换句话说,不能只看人才的静态标签,而要看在什么位置、什么任务、什么氛围下,这个人是不是在发光。于是,HR不再是猎人,而变成生态运营者。
这个逻辑背后,有两套能力特别值得讲。
第一是“任务组文化”。腾讯在很多关键业务攻坚时,喜欢组建临时的、跨部门的“任务小队”,甚至是“无人区探索团队”。这些团队的特点是:使命清晰、周期明确、人员灵活。这种设定,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把不同维度的人聚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组合。一个在原团队表现平平的人,换个队伍、换个目标,可能突然爆发——这就是“激活”的意义。
第二是“搭班子机制”。腾讯很早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总想找到牛人?不如先找到能搭班子的人。”这个问题我记到今天。因为太多公司盯着明星个体,却忽略了组织这个“化学反应容器”的重要性。腾讯反其道而行,很多部门招聘新人,首先会问:“能不能跟我们原有团队协作良好”“是否会引发新的碰撞”,而不是“简历有多漂亮”。
换句话说,在腾讯,人不是被“看见”而成为人才,而是在真实任务里被“撞击”出价值。你不能空谈潜力,得靠任务来验证适配度,靠环境来触发反应力。
正是这种不迷信“标签”的土壤,才让腾讯在很多不被看好的项目中,杀出了极具生命力的中生代力量。我接触过的几个业务负责人,在履历上根本不是所谓的“明星校友”,但在关键时刻能扛能打,甚至逆转了整个BU的业绩走势。
这不是幸运,这是激活逻辑的结果。
05|组织是变量,机制是常量:腾讯式管理的真正底牌
腾讯的管理哲学,看似“去管理化”,实则比谁都深知——组织是变量,但机制必须是常量。
在传统公司,我们太容易把“组织”当作稳定秩序的代名词。编制、职级、架构图,似乎一旦设定好,就该长久不变。但腾讯不是这么想的。它把组织当作一种“短周期适配工具”,允许它不断调整、旋转、重新组合。组织不是塔楼,是拼图。
我有一次和腾讯的HRG交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们不怕组织动荡,就怕机制没跟上。”这是腾讯式管理最独到的地方:真正值得守住的,是那些支撑组织迭代的深层机制,而不是表面上的组织稳定。
这种“机制优先”的思维,在腾讯落地为几个常年不变的核心做法:
第一,绩效制度不预设成功模型。很多企业在设计考核时,暗藏着一个“理想员工模型”: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汇报。但腾讯没有。它更关注目标达成和角色贡献的多样路径,允许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交出结果。这意味着,机制不是塑造某一种“人设”,而是让真实能力自然浮现。
第二,组织设计强调边界清晰、连接通畅,而不是“配齐配全”。腾讯不迷信“大而全”的平台组织,而是通过明确边界和中台机制,促使各业务单元专注在自己的任务上——边界越清晰,连接才越高效。
第三,关键人才管理强调“角色进化”而非“职级晋升”。腾讯不会强推某个年资到了就一定要升P9,而是不断问:“你现在最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中高层主动去带新业务、打临时仗、尝试未知题,哪怕短期“掉级”,但长远来看是持续进化。
从这个角度看,腾讯不是一个靠制度约束的典型公司,而是一个靠机制流动维系活力的“有机体”。
而这一切的底牌,就是它对“不确定性”的深度尊重。
它不假装稳定,也不强求效率最大化,而是始终构建一套允许混沌、允许试错、允许边打边改的“宽机制带”。
正因如此,腾讯虽然时常被外界评价为“没那么激进”“看不出爆发”,但我知道,它始终活在一个有内在韧性的组织温度里。
结语|组织这件事,别太想明白,得先敢放开
从华为的组织铁血,到腾讯的组织柔韧,我走过、观察过,也参与过一些不同的实践。总结下来,我始终觉得,组织真正的能力,不在于管得多严、定得多死,而在于是否有一套可以反复搭建和拆解的机制手艺。
组织管理,是建筑师的工作。材料不一定完美,工期不一定稳定,但你得知道,什么时候加梁,什么时候松绑,什么时候干脆拆了重来。
腾讯的组织管理之所以让我佩服,不是它某项制度多么先进,而是它始终把“组织当变量、机制做常量”的信念放在一线人事变动之上,放在每一场团队调整、人才调动、项目博弈里。
这不是口号,是看得见、摸得着、跑得通的组织管理的手艺。
而我们这些还在追赶“管理”的后来者,不妨也学学这套——别那么想清楚怎么“管”,先把“放开”的手艺练起来。
先激活,再治理。先组合,再设定。先相信,再迭代。
组织管理真正的高手,不在台前发号施令,而是能在复杂里,悄无声息地搭起一套能持续动的台子。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