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组织曾以隐秘却强劲的力量渗透进社会肌理:它存在于茶馆酒肆的暗语中,活跃在码头纤夫的号子里,甚至在辛亥革命的炮火里留下过清晰的印记。这就是与天地会、青帮并称 "三大民间会社" 的哥老会。
从 "反清复明" 到江湖联盟:哥老会的起源迷踪
关于哥老会的起源,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主流观点认为,它的形成与清初的民族矛盾、晚清的社会动荡深度绑定。
一种说法将其源头追溯至康熙年间的 "反清复明" 运动。彼时清军入关不久,汉族士民中的抵抗力量以秘密会社为载体延续斗争,哥老会被认为是天地会在长江流域的分支演变 —— 天地会以 "反清复明" 为核心纲领,而哥老会在传承中逐渐融入了更多底层民众的生存需求。另一种更具说服力的观点则指向晚清湘军的裁军潮: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吸纳了大量流民、矿工,这些人在军营中形成了互助团体;1864 年太平天国覆灭后,湘军大规模裁军,数十万士兵散落民间,他们带着军营中的结社传统,与长江流域的脚夫、船工、贩夫等群体结合,最终演变为哥老会。
还有郑成功创立的说法,不过仅为少数学者所认可,后来还有人从官书、档案中发现,哥老会乃是由重庆、四川的啯噜演变而来,而左宗棠比较认可啯噜演变一说。
![]()
无论起源如何,哥老会的真正壮大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彼时的中国正经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太平天国战乱造成数千万人流离失所,而官府的腐败与盘剥让底层民众失去了生存依托。哥老会以 "互助" 为旗帜,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提供了庇护 —— 没钱吃饭的纤夫能在哥老会的 "堂口" 讨碗粥,被地痞欺负的小贩能靠会内兄弟讨回公道,甚至犯了官司的逃犯也能通过会内暗号获得藏匿之所。这种 "抱团取暖" 的现实价值,让哥老会迅速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四川扩散至整个南方,乃至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
山堂与暗号:哥老会的 "地下秩序"
哥老会能在官府的打压下长期存在,得益于其严密的组织结构与独特的 "江湖文化"。
其核心单位是 "山堂",每个山堂都是独立运作的分支,却又通过共同的仪式与暗号保持联系。山堂的首领称为 "大爷",通常是有威望、有财力的人物;下设 "二爷" 掌文书、"三爷" 管钱粮,再往下是负责具体事务的 "管事" 和普通成员 "兄弟"。这种结构脱胎于军营的层级制,却又融入了宗族式的温情 —— 成员间以 "兄弟" 相称,强调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为了在公开场合识别身份又不暴露秘密,哥老会创造了一套复杂的暗号系统。语言上有 "切口"(黑话):称入会为 "拜码头",称首领为 "龙头",称官府为 "对头";行为上有 "手势":两人见面时,右手食指弯曲为 "龙头指",表示对山堂的敬意;器物上有 "标记":会员常佩戴特定样式的玉佩,或在衣襟缝上特殊线脚。更精妙的是 "茶阵"—— 在茶馆中,通过茶杯的摆放方式传递信息:茶杯横放表示 "有危险",茶杯倒扣表示 "急需帮助",这些暗号让陌生人能在瞬间确认身份,又不被外人识破。
入会仪式则充满了神秘色彩。新成员需在 "香堂"(通常是隐蔽的庙宇或密室)中对着关羽像起誓,饮 "血酒"(酒中掺鸡血或会员指尖血),宣誓 "若负兄弟,刀劈斧剁"。这种仪式既是对忠诚的强化,也是对成员的精神约束 —— 在缺乏法律保护的底层社会,"誓言" 与 "兄弟义气" 是比官府文书更有效的契约。
从 "江湖互助" 到 "历史推手":哥老会的双面角色
哥老会的历史影响,始终游走在 "民间互助" 与 "社会异动" 的边缘。
在日常层面,它是底层民众的 "生存互助社"。19 世纪的长江码头,数万纤夫、船工靠搬运货物为生,他们常被包工头克扣工钱,或因战乱失去生计。哥老会的山堂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住处,为生病的兄弟请郎中,甚至组织集体罢工向雇主施压。在四川,哥老会还参与地方公益:逢灾年开仓放粮,修桥铺路时组织人力,因此在普通民众中积累了不少声望。
![]()
但另一方面,哥老会也常被官府视为 "乱源"。由于成员多为流民、游民,部分山堂确实参与过走私、赌博、械斗等活动。更重要的是,其 "反体制" 的基因让它始终与官府处于紧张状态 —— 清律明确规定 "会党成员斩立决",但哥老会反而在镇压中愈发壮大,甚至渗透进清军与衙役队伍:不少士兵、捕快为求自保加入哥老会,形成 "白天当差,晚上入会" 的奇观。
真正让哥老会登上历史舞台的,是辛亥革命。1911 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调兵镇压,局势动荡。哥老会趁机发动起义,其成员手持大刀、长矛攻占州县衙门,史称 "同志军起义"。据记载,四川各地的起义队伍中,哥老会成员占比超过七成;在武昌起义中,哥老会协助革命党人联络新军,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孙中山曾评价:"革命之所以成功,多赖哥老会之力。"
![]()
衰落与遗产:江湖远去,影响犹存
民国建立后,哥老会的命运迎来转折。一方面,革命成功后,昔日的 "盟友" 成了新政权的治理对象 —— 袁世凯执政后颁布《治安警察法》,严厉取缔会党;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让哥老会失去了生存土壤:铁路取代了纤夫,工厂取代了零散作坊,底层民众的生存方式逐渐改变,对会党的依赖度下降。
![]()
到 20 世纪 30 年代,哥老会逐渐式微,部分山堂转型为商会、同乡会,部分则沦为黑恶势力。但它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其 "兄弟义气" 的理念融入了江湖文化,成为武侠小说中 "帮会" 的原型;其暗号、仪式被后来的民间组织借鉴,甚至在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中延续多年。
1936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争取哥老会的指示》指出:哥老会是“下层社会”的群众组织,目前我们对于哥老会的策略是争取哥老会,实行这一策略的方针是:推动与吸引他们参加到抗日救国的战线中来。哥老会中发扬哥老会的革命传统,逐渐消除哥老会中保守的、迷信的、封建的、反动的思想与成份,使之适合于社会的与革命的发展趋势。允许哥老会在苏区内公开存在,并招待与起用在国民党区域内一切被压迫的江湖好汉、英雄豪杰之士。
回望哥老会的历史,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生存智慧与挣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革命组织",也不是纯粹的 "黑社会组织",而是在专制统治与社会失序中,底层民众为寻求安全感自发形成的 "隐形共同体"。它的兴起,源于民众对公平与互助的渴望;它的衰落,伴随着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