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名臣房玄龄等21人一同编撰合著。其中帝纪第一章就是讲司马懿的,里面有一句讲述了件特别有趣的事: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
说的是东汉建安六年,郡里面举荐上计掾的人选,时为司空的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很大,就决定要征辟他为官。司马懿知道东汉王朝要完蛋了,但又不愿丢失气节操守追随曹操,所以假装中风以不能正常生活推辞。
曹操闻讯恼羞成怒,半夜派人去秘密刺探,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曹操升为丞相后,又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并对前去征辟的人说:“如果他再找借口故作推脱,你就把他收监入狱。”司马懿因此害怕地接受了任命。
这真是骗鬼,完全是给司马懿脸上贴金、故意抹黑曹操的。甚至有人以此给司马懿洗白,称前半生忠厚、人缘好、一心为国的司马懿,之所以给两儿子铺好篡魏自立的路,就是为了报汉室之仇。
如果曹操怀疑司马懿故作姿态不愿仕自己,早派人去砍了,有必要这样折腾一个未出仕的小人物吗?而最重要的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的举荐人。就凭这事,足以说明两家的渊源。古时候,接受举荐者跟举荐人是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绑定关系。
![]()
那司马懿为何拒绝曹操的征辟呢?因为当时举荐司马懿做上计掾的官员名叫魏种,这人属于曹魏班子内的小势力兖州派的,曾被曹操视为忠诚自己的核心人员,结果当众叛逃曹操。被这样的人举荐,再蠢的士族也知道拒绝,更何况司马懿。
司马懿想当官,那真是太简单了。7年后,身兼曹魏文臣之首、颍川荀氏领头羊双重身份的荀彧发出举荐,司马懿十分干脆地跑去曹操的丞相府报到了。这也为后来的许多事埋下了伏笔。
我们都知道,曹操主要利用寒门和宗室打天下,士族顶多算半道加进来的合伙人。凭借着寒门和宗室的基本盘,曹操轻轻松松驾驭着朝野大局,没人能动摇他。
到曹丕时代不行了,他没有军功,威望更是不够,又想进一步立魏代汉,开创一个新的王朝,不顶着汉臣的名字了。于是专为拉拢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出炉了,干净、跟各方少瓜葛的寒门因此从曹魏政权基本消失。
![]()
曹丕重用宗室又防范宗室,他对关系近的亲戚,如亲生兄弟就极力防范;对远房亲戚却十分信任,委以军事大权。士族和宗室成为曹丕统治国家的两架马车,之后的辅政大臣也从这两大群体中出。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魏明帝曹叡去世后,辅政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曹丕看似想得很周到,却让宗室跟士族变相对立起来,还变相让士族团结在一起了。士族能代代出人才,宗室能吗?而且这个宗室还是被阉割的宗室:仅限关系遥远的宗室。
司马懿起初是专做文职的官员,他能从小小的文学掾,经过16年时间做到“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的重要大臣,离不开曹丕的信任。曹丕为什么这么信任他?无他,出身士族,家族不强。
曹丕死后的曹叡时代,司马懿还能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其军事本领了。当时宗室的人才凋零得差不多了,士族里面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又有一定军事才能、领兵经验的就他了。
![]()
从初步接触军事到正式带兵,再到击败诸葛瑾、擒斩孟达,最后阻止诸葛亮北伐,成为曹魏军功最大、威望最高的人,司马懿证明了乱世军事才能最重要,治政、抚民、出身等等都是虚的。
司马懿带领司马家得势,成为曹魏内部仅次宗室的大族,离不开“时势”。自曹操开始,曹家的君主一个比一个年轻。曹叡死后是年仅8岁的曹芳当皇帝,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从高平陵之变可以看出,曹爽是多么蠢笨的人。
可是曹爽又能在共同辅政的时候,挤走司马懿,安插大量心腹在关键位置和急要衙门,成为手握军政大权的“假皇帝”。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为什么反悔,违背洛水之誓,屠灭曹爽三族?
![]()
因为他迷茫了,发现当今天下再无能限制他的人,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既然如此,何不更进一步?即便自己老了,后世子孙还可以。这就跟当年的曹操一样,年轻时只想做护国卫土的征西将军,跟人打着打着,实力越来越强了,就萌生出改朝换代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