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过万的妻子,每天吃饭不超过20元,却给道士买房买车?"江苏张先生的遭遇揭开了一场持续五年的荒诞骗局。高学历的王女士因失眠结识"泫棋道人",5年间转账94万,包括30万彩礼、装修贷和借款,甚至承担对方全家开销。
这场看似离奇的"信仰崩塌",实则暴露了理性人群最易忽视的心理盲区。
![]()
事件回顾:高学历妻子的"信仰崩塌"
王女士作为月薪过万的职场女性,自2020年起向林姓道士累计转账94万元。其中30万用于支付对方购房首付,3万购置车辆,更承担其家庭装修、家电及日常开销。
讽刺的是,她自己日均餐费仅20元,并向丈夫隐瞒真实收入。当张先生发现真相后,对方以"自愿赠与"为由仅愿退还10万。
盲点一:健康焦虑诱发的认知偏差
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失眠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使人更容易接受非理性解释。王女士的案例中,"消灾解难"的话术精准击中了失眠患者对快速解决方案的渴望。
相比正规医疗的复杂流程,"大师"提供的即时安慰更具诱惑性,这种认知偏差让高知群体同样难以免疫。
![]()
盲点二:权威崇拜的心理机制
"收徒仪式"是操控的关键转折点。首先通过"弟子"身份制造虚假归属感,再从小额法事费逐步升级到购房款,最后要求隐瞒家人以切断外部理性声音。
2022年山东"灵修诈骗案"同样利用此手法,让受害者将经济剥削误解为"修行必经之路"。
盲点三:沉没成本效应下的恶性循环
94万的转账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历了典型的"温水煮青蛙"过程。当王女士投入30万后,"停止即承认被骗"的心理阻碍其抽身;后续将经济付出美化为"功德积累",形成自我合理化的道德绑架;最终通过为对方购房等行为,反向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
四步自检法:你离被操控有多远?
- 检查是否将重大生活问题寄托于单一解决方案
- 评估宗教性支出是否超过收入5%的合理范围
- 反思是否需要向亲友隐瞒相关行为
- 验证所谓"帮助"是否有可证伪的具体承诺
重建理性的三个维度
个人层面,遭遇健康问题应首选三甲医院专业门诊;家庭层面,建议夫妻设立大额支出预警机制;社会层面,遇到类似诈骗应及时保存证据报警。此案中林姓道士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刑法》第266条,当事人可通过转账记录等证据维权。
![]()
当迷信披着救赎的外衣,理性往往最先被献祭。王女士的案例警示我们:最坚固的认知防线,也可能从最脆弱的心理缝隙崩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