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彭城七里,藏在细微之处。“彭”字甲骨痕里,有下圆墩先民的凿石声;彩陶鼓的乳钉,锁着大彭国的鼓韵;汉画像砖上的足尖,正叩响户部山的石板......这些细碎微光,恰是 “彭城七里”的注脚,皆在细节里铺展成河。
即日起,无线徐州推出系列报道《巷陌深处是七里》,今天让我们循着这穿越千年的“彭彭”鼓点,聆听彭城七里的历史回声。
尧帝封籛铿建立大彭国,大彭国以鼓为族徽,善于击鼓而舞,在彭彭的鼓声中,徐州先民以鼓为号,聚众狩猎,抵御外敌,鼓舞士气;以舞通神,舒展躯体,抵御疾病。
下圆墩遗址公园位于彭城七里起始单元“彭城之源” 。该遗址的创造者是今天徐州市的直接先民,大彭国的前身。
▲下圆墩广场
在徐州历史上,要说最有故事的字,非“彭”字莫属。“彭”字里藏着徐州的远古,“彭彭”的鼓声激荡,澎湃了几千年。
“彭”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鼓声的意思。《说文解字注》说“彭”“鼓声也。从壴(音zhù),彡(音shān)声”。彭城因此被称为鼓声之城、中华鼓城,是鼓乐发祥地。
▲铜山散存“建鼓舞”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
“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先秦古籍《世本》)相传,黄帝在徐州附近造夔牛鼓打败蚩尤后,建都彭城,作“棡鼓之曲”十章。“蚩尤,黄帝杀之于青丘,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归藏》)
▲彩陶鼓
鼓是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如今,在徐州博物馆“古彭千秋”展厅里有一件彩陶鼓,出土于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邳州大墩子遗址,是彭城以鼓声为名的见证。这件饰有花卉纹的彩陶,沿口有一圈疙瘩、腹部有几个洞,那圈“疙瘩”,在学术界叫“乳钉”,是固定牛皮用的。而彩陶鼓腹部上的小空,是放音孔。
大彭国击鼓而舞的风俗,到了汉代,演变成“百戏”节目中的建鼓舞、盘鼓舞。在“徐州三绝”之一的汉画像中,舞蹈艺人踏鼓而舞,纵横跳跃,且舞且歌,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烟火故事。
鼓声一起,响声震天,气势宏大,故“彭”又有盛大、壮阔之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气势浩大,意气风发)。”(《诗·齐风·载驱》)
▲睢宁县官山征集“建鼓”画像石(局部),睢宁县博物馆藏
彭城以“彭”为名,将“鼓声”融入城市基因。远古时期,那震撼人心的鼓点,既是部落聚集的号令,也是征战的号角,更是先民对生活的呐喊。从大禹治水彭祖建城,到楚汉相争金戈铁马;从唐宋的漕运繁华,到一场场战火的淬炼……徐州的每一段历史,都伴随着鼓声的节奏,或激昂,或深沉,却始终带着一股不屈的力量,在岁月长河中澎湃向前。
彭彭的鼓声,早已不是单纯的声响,而是一种图腾——它藏在户部山的青砖黛瓦里,融在云龙湖的粼粼波光中,更刻在徐州人豪爽坚韧的风骨里,成为这座城市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生命律动。
(作者巴全东,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首席编辑,江苏名评论员)
策划 | 王经波 柳亦刚
撰稿 | 巴全东
美编 | 徐梦雨
编辑 | 王峤
一审 | 朱宸昕
二审 | 张清 柳亦刚 孙剑
三审 | 王经波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