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拍摄于湖南某地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鱼塘水面上漂浮着大量冰块,几名工人正不断将新冰块抛入水中,岸边堆积的泡沫箱显示这些冰块是紧急调运来的。画面中隐约可见部分鱼群浮头,塘边还散落着少量死鱼。发布者配文称"老板撒冰救鱼",评论区迅速涌现两极分化的讨论——有人赞叹养殖户的应急智慧,也有人质疑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养殖场位于湘江支流沿岸,主要养殖草鱼、鲢鱼等常规品种。负责人张建军介绍,鱼塘面积约15亩,现存塘鱼2.3万尾。自7月8日起,当地连续出现40℃以上高温,7月10日塘水温度监测显示表层水温已达34.5℃。"那天早上发现大量鱼群浮头,增氧机全开也不见好转,两小时内就捞起500多斤死鱼。"张建军展示的采购单据显示,当天分三批购入工业用冰共计4.2吨,成本超过6000元。
![]()
水产专家李明哲教授解释,高温导致水体溶氧量急剧下降是主因。当水温超过32℃时,多数淡水鱼会出现代谢紊乱,而近期持续高温使问题更加严重。"撒冰降温是传统应急手段,但需要科学操作。"他特别指出,视频中直接将冰块抛入水中的做法存在隐患,"冰块集中区域可能造成局部温度骤降,反而会引发鱼群应激反应"。更规范的做法应该是在进水口缓慢融冰,或者搭建遮阳棚配合循环水系统。
![]()
这场"冰块救鱼"行动最终成效如何?张建军算了一笔账:虽然冰块花费不小,但相比1000多斤死鱼(按市场价约2万元)和可能的大规模死亡,这个投入是值得的。不过他坦言,7月11日当地迎来降雨后,他们立即安装了新采购的微孔增氧设备,"单纯靠冰块不是长久之计"。记者注意到,鱼塘周边新架设的遮阳网覆盖了约三分之一水面,工人们正在调试一套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在相邻的养殖区,采用深井水降温的李姓养殖户分享了不同经验:"每天正午抽取18℃的井水置换5%塘水,配合益生菌调节水质,目前没有出现死鱼。"但他也承认,这种方案需要前期投入数万元打井,并非所有养殖户都能承担。当地渔业部门数据显示,今年高温已造成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超8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0%。这场看似简单的"撒冰"事件背后,折射出气候变化对传统养殖业的深刻影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近五年夏季高温天数较上世纪90年代平均增加12天,水温超过临界值的天数翻倍。而多数养殖户仍沿用三十年前的塘体设计标准,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研究所近期推广的"抗高温养殖模式"包括:加深塘体至3米以上、配置底部增氧系统、混养耐高温品种等,但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推广难度较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