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学院之间,薪火相传
从包豪斯的“less is more”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院派古典传承;
从苏黎世联邦理工的精巧构造,到东京工业大学的哲思空间。
建筑学院不仅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更是串联起一个个伟大群像的线索。
他们之间是一种守望,一种呼应,一种传承,并塑造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圣殿之下,执剑者总会一次次将手中的剑递给下一个时代。
01
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
现代主义的“破壁者”
![]()
▲包豪斯
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堪称现代建筑乃至现代设计的摇篮。
这所仅存14年的学校不仅诞生影响了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一系列大师。
包括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苹果、MUJI的理性美学也都可以追溯回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
![]()
▲无印良品的设计美学
1919年,战场上回来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在德国创建了这所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
![]()
▲格罗皮乌斯
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开创者,格罗皮乌斯带领着包豪斯坚决地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进行论战。
他提出,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其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地前进。
![]()
▲包豪斯的学生们在课上实操
同时格罗皮乌斯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首位。他认为这才是新建筑的特点,并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
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这一切缔造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认知,并在包豪斯学院生根发芽。
![]()
▲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的代表作——包豪斯校舍正是他建筑理念的有力体现。
包豪斯校舍与传统学院封闭的院落式布局决裂,格罗皮乌斯将其拆解为四个功能模块:
玻璃工厂(三层悬挑车间)、教学行政翼(水平带窗办公区)、生活综合体(宿舍+剧场+餐厅)、艺术工坊(与市政府合办)。
![]()
▲包豪斯校舍
各模块以"功能链"逻辑咬合:车间玻璃幕墙直面街道展示工业美学,宿舍小窗朝内保障隐私,剧场通过连廊与餐厅动态衔接——建筑如同精密的仪器,按需求定制形态。
![]()
▲密斯·凡·德罗
而包豪斯的第三位校长:密斯·凡·德罗,也是提出“Less is more”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设计理念的人。
![]()
▲巴塞罗那德国馆
密斯将钢、玻璃等现代材料的细部和精美程度,打磨提炼完善到极致,
实现了艺术与工业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玻璃大厦的奠基者。
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
▲巴塞罗那德国馆
将无谓的装饰、象征主义和姿态抹掉,留下的便是纯粹的骨架:质地、颜色、重量、比例和轮廓。
轻盈的建筑、开放的空间、纯粹的结构,清新典雅,美观大方,简洁实用。
![]()
▲席格拉姆大厦
后来他也去了美国,和莫霍利 • 纳吉去芝加哥建立了「新包豪斯学院」,1944年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
这种德国式精密理性的设计手法也在全世界生根发芽,比如中国的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就是包豪斯流派的继承者。
如今,包豪斯已不仅仅是一个学院的名字,而成为了一类模式,一种风格,一个时代。
![]()
▲包豪斯风格
02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中国近代建筑的“盗火者”
![]()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一战及二战间隙,我国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中西结合的现代教育,在庚子赔款的资助下,他们本着实业救国、中体西用的想法,决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建筑知识而后建设中国。
在当时盛极一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继承了巴黎美院,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的天堂。许多学子慕名而往。
![]()
▲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在宾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是当时布扎体系的引领者。
布扎(Beaux-Arts)源于19世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核心是将建筑视为艺术,强调古典比例控制与绘画渲染表达。
因此,在宾大留学并毕业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们都继承了这一设计手法,并间接塑成了中国近代的城市风貌。
![]()
▲林徽因 左:家乡;梁思成 右:霁清轩门
最早去到宾大建筑系留学的朱彬、范文照、杨廷宝都曾接受克瑞的悉心指导并在学业上取得了莫大的成就,且激励了当时尚在清华学堂的梁思成、陈植、童寯等人。
在美式布扎建筑教育体系中,院校学生在设计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宾大的学生们也在其中表现优异。
比如第一位到宾大留学的朱彬,三年级时凭借“中国之门”的设计夺得全美大学生竞赛二等奖。
还有毕业时被学院院长称为“学院最出色的学生之一”的杨廷宝在宾大学习期间也获得了许多卓越的竞赛奖项。
![]()
▲获奖竞赛作品
这些年轻人陆续在美国学成之后,归国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民族建筑建设中。
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之下,他们开始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建筑能否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并在世界建筑的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等问题。
这种意识的觉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执业与实践,二是理论研究与思辨。
![]()
▲中山陵音乐台 杨廷宝、关颂声设计
中国建筑近代史上的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与华盖建筑事务所,其主要创立者均有宾大留学背景。
基泰工程司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三人组成,关颂声主外业,朱彬主内务,杨廷宝主图房(主创建筑师)。
他们设计了大量中国固有式的建筑,将宾校的折衷风格用于融合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元素。
![]()
▲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比如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屋顶用歇山顶,并使用黄金分割比,达成了一种优美的和谐与均衡。
而同样毕业于宾大的赵琛、陈植、童寯则组成了华盖事务所,他们的设计风格更偏现代,但细部仍才用中国建筑之装饰,如南京国民外交部大楼。
![]()
▲南京国民外交部大楼
同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源于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民族尊严,成立了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研究机构——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通过大量的测绘、破译、研究等工作,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彻底解读了千年来的传统建筑设计法。
![]()
▲梁思成及营造学社
这些建筑师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设计,并创立了近代的建筑学教育,如梁思成建立清华大学建筑系。
杨廷宝、童寯和日本留学的刘敦桢也组成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人称“东南三杰”。
![]()
▲东南大学
03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瑞士精工的诗篇
![]()
▲ETH学生工坊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是闻名全球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专注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的教育与研究。
ETH的建筑系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建筑流派之一,包括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城市发展、景观设计等7个不同研究方向,以高水准的教学和研究闻名。
![]()
▲ETH城市研究
其建筑教育受益于学术传授和建造实践之间的密切互补,构造与设计紧密结合是其教学特点之一。
其建筑设计中理性的构造、材料、建构思想体现了瑞士钟表般的精密和优雅,同时又包含着一种难言的沉默诗意,一种绝对的材料表现。
在这个学院里,也诞生了许多殿堂级的建筑大师,如赫尔佐格&皮德梅隆、汉斯·梅耶、伯纳德·屈米、马里奥·博塔等
![]()
▲赫尔佐格&德梅隆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建筑是天马行空的。
2001赫尔佐格德梅隆获普利策奖的时候获得的评价是“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其他建筑师,可以用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去处理建筑外观。”
赫尔佐格德梅隆一直在结构,形式,表皮进行创新和挑战,其作品往往兼顾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辉,以及独特的创造力。
这种特点在 瑞士巴塞尔(Rehab)康复中心有着完全的体现。
![]()
▲巴塞尔康复中心
巴塞尔康复中心 研究发展出一种针对医疗康养建筑的水平向的空间组织结构,塑造“不像医院的医院”。
他们打造了一个多功能、多样化的建筑,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座小镇:
横向铺开的建筑内部设有街道、庭院、花园、公共的社交场所和隐蔽的住宅区域,使用轮椅或步行均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场所之间移动。
![]()
▲巴塞尔康复中心平面
与建筑治愈、舒适的环境相衬,外立面与室内设计统一采用不同种类的木材作为主要元素。
二层露台的木杆结构纤细、精致,与柔和的纺织遮阳屏风一起形成接近于花园式建筑的外观。
![]()
▲室内空间
在每一个病房的天花板中间都设有一个直径2米的透明塑料球作为采光天窗。除了为房间带来充足的自然光之外,病人躺在病床上可以透过它看到天空。
与之呼应的是,病房外露台上的遮阳木杆由一颗颗有机玻璃珠连接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玻璃珠在近距离上为人们带来愉悦温馨的感受。
![]()
▲有机玻璃珠
而赫尔佐格&德梅隆的校友马里奥·博塔则走向不同的道路。
他是提契诺学派的开创人物,意在创造一种符合提契诺地区传统,随理性发展的建筑形式。
![]()
▲博塔
他兼顾材料、构造的现代性和建筑自身的地域性,形成了 重新诠释建筑原型 和重塑场所的建筑 理念。
![]()
▲圣维塔尔住宅
博塔的代表作品为圣维塔尔住宅,位于并融入提契诺的山坡。
建筑与场地对话式融合,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加上一个铁桥连接场地,长条开窗与景观对应。
这是博塔一贯的设计风格——在自然环境中先围出一个封闭的盒体,再根据环境需要在盒子上设计洞口。
内部平面九宫格式布局,整体建筑是强烈理性的几何形式,却与场地巧妙形成了一个整体,开创了提契诺全新的设计思路。
![]()
▲草图
04
东京工业大学
空间哲学的实验室
![]()
▲东京工业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东工大)建筑学院是日本建筑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术谱系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著称。
在日本,东工大学派(住宅/日常/形式实验)与东大学派(丹下健三系,公共/技术/象征主义)构成战后建筑两大支柱。
![]()
▲由左至右:坂仓准三、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东工大建筑系以“学术、技术、艺术三位一体”为根基,横跨自然科学、工程学、信息技术、人文社会学等多领域,旨在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的全能建筑师。
学生需要加入导师的研究室,这种导师带徒的体系塑造了清晰的传承谱系。
东工大建筑学院的灵魂,在于代际间 “批判的延续”——建筑如何既作为自律的艺术,又成为他律的生活现场。
![]()
▲由左至右:清家清、筱原一男、坂本一成
在众多以学院为基础的传承关系中,东工大学派有着一条最为清晰的脉络。
其中筱原一男承上启下 ,继承了 谷口吉郎等老一辈建筑师,又连接了 坂本一成等新一代建筑师。
他强调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纯粹空间,对小住宅非常痴迷。 他独树一帜地完成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实践作品,促成了东工大学派的发展及今天的活跃面貌。
![]()
▲筱原一男
筱原一男秉持“住宅的艺术”。他的建筑探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样式:传统与现代;第二样式:立方体与缝隙空间;第三样式:原始实验;第四样式:野生。
![]()
▲白之家
他的白之家正是第二样式时期的作品,是较成熟的住宅实践。
建筑从外观看是一座日本传统坡屋顶民居的样子,但进入室内,屋顶的结构却被隐藏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干净的立方体室内空间。
白之家是一个10x10的平面,采用单柱支撑的框架结构,外围支撑结构缩小为105mm。
内部通过一面垂直的墙分隔空间,再加上天花板遮盖了屋面结构,整体的结构体系被削弱。反而衬托出被留下的柱子的象征性。
![]()
▲白之家
随着发展,东工大学派的建筑探索逐渐开始向实践发展,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代表团体:犬吠工作室。
犬吠工作室的两位核心创始人冢本由晴和贝岛桃代均与东京工业大学有深厚的学术关联。
![]()
▲犬吠工作室
冢本由晴1987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本科,是东工大学派第四代核心人物坂本一成的学生。
其设计思想延续了东工大对“日常性”与“行为学”的专注,代表作《东京制造》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宠物建筑”,揭示非正式空间如何承载市民生活,体现了东工大“从生活裂缝中生长建筑”的核心理念。
![]()
▲塚本由晴早期参与的研究已经把住宅置于城市和社会的大背景下
贝岛桃代本科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住居学科,后在老师伊东丰雄的建议下进入东工大攻读硕士学位。
在东工大期间,她接受了更抽象、理性的建筑训练,并与冢本由晴共同参与设计竞赛。
这段经历促使她从“房屋设计”转向“城市生活研究”,为后来犬吠工作室的跨界实践奠定基础。
![]()
▲犬吠工作室中生岛图书馆
工作室标志性的“宠物建筑”概念——指代东京狭小地块中多层、混合功能的微型建筑——正是对东工大学派核心命题的回应:
功能适应性:在极限条件下实现空间的高效复合(如《浅间山房子》兼具住宅与工作室);
批判性:通过“不良”(da-me)美学挑战形式主义,强调建筑应从环境与行为中自然生长。
![]()
▲《东京制造》中公路百货公司的图解
犬吠工作室的诞生与发展,既是东工大学派谱系(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冢本由晴)的延续,也是其方法论从住宅向城市尺度的突破。
他们将东工大的“日常性哲学”转化为对全球都市化问题的鲜活实践,成为日本当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非正统力量。
![]()
▲《宠物建筑指南》中街角服装店的照片
结语:传承与探索
包豪斯勇敢发问“艺术如何服务大众”,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懈探索“西方柱式能否承载东方灵魂”。
ETH用精密构造推演诗意,东工大将空间升华为东方哲学。
当长谷川豪在东京用混凝土编织光影时,他手中的尺规,仍刻着筱原一男1961年的刻度。
教育真正的力量,是让每一代人都能站在巨人的肩头,向未来重新发问。
参考资料:
1.《一座包豪斯,半部设计史 》
2.《 张琴. 百年建筑魅影,雪夜宾大登场 》
3.《 巴塞罗那德国馆|密斯:“少即是多” 》
4. 《 折叠的历史:宾夕法尼亚大学与百年中国建筑 | 林中杰 丁力扬 | 时代建筑2023年第1期 》
5.《 瑞士高校01-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 》
6. 《 瑞士·建筑簿|Herzog & de Meuron:建筑与想象 》
7.《 王方戟:日本建筑的当代论证》
8. 《日常的回响:犬吠工作室的建筑图绘研究方法》
编辑蝉 想
责编李婧博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