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引发全场瞩目,获奖者却早已离世,由她的外孙女代领,这位让名校百年后主动补授学位的人是谁?她究竟创下了怎样的成就,能让学界如此郑重追念?
![]()
2024年的那场毕业典礼,与其说是授学位,更像一场迟来的道歉,宾大院长亲手将证书递出时,特意强调林徽因的独立成就,这在看重传统的学界,算是打破了多年的固有认知,过去谈她,总绕不开身边的男性学者。
这份认可迟到了整整一百年,1924年她报考宾大建筑系时,校方直白拒绝,理由竟然是,必修课里有男性模特写生和工地实操,女生不便参与,放到当年的社会环境,女性抛头露面已是不易,要进工科领域更是难如登天。
![]()
她没放弃,转头进了美术系,却偷偷把建筑系的核心课全修了个遍,成绩单上,不少科目分数比同期男同学还高,甚至在求学的最后一年成了建筑系兼职助教,第二年就能独立带课,这种“曲线救国”的韧性,放在今天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其实早在1932年,她的学术锋芒就藏不住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里,她把屋顶、斗拱的门道讲得透彻,还巧妙结合西方理论,让中国建筑在国际学界有了话语权,这可不是死读书能写出来的,全靠扎实的功底撑着。
更难得的是她和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概念,把冰冷的建筑和文化精神绑在一起,要知道当年学界要么只讲工艺,要么空谈文化,能把两者捏合的,她算是先行者,这种跨界视野,正是如今学界最看重的能力。
![]()
百年后的补授学位,与其说是肯定她的成绩,不如说是学界对当年性别偏见的反思,她用一生证明,能力从不受性别限制,所谓的门槛,不过是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份迟来的认可,终究还是来了。
1955年她离世后,墓碑上没刻“才女”也没提“夫人”,就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碑身用的是她自己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花环浮雕,这算是她给自己的最后注解,这辈子,最认的就是建筑师这个身份。
![]()
这份执念,在国徽设计时体现得最明显,1949年接到任务时,她肺病已经很重了,咳嗽到握不稳笔,家里却堆满了红金两色的设计草图,最初她想以玉璧为底,后来结合大家意见改成天安门核心,再加上五星、齿轮和稻穗,每一处都改了几十遍。
有人说这是她和梁思成一起的功劳,可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纹饰细节和色彩搭配是她敲定的,那时她常说,国徽得有中国味儿,还得扛得住时间,几十年后看也不能过时,现在天安门上的国徽,也确实没让人失望。
很少有人知道,国歌定调也有她的影子,1949年政协会议上,梁思成提出用《义勇军进行曲》,反对改词,背后就是她的支持,她跟梁思成说,这歌里有民族的骨头,改了就没那股劲儿了,后来大家一起高唱国歌时,她坐在角落,眼泪都掉了下来。
![]()
这份家国情怀,不是突然有的,早年间她跟着父亲游历欧洲,看遍了西洋建筑,却总说还是中国古建有味道,1927年从宾大毕业留任助教时,她就跟梁思成约定,回国后要把中国建筑的根找回来,这份初心,直到她生命最后一刻都没丢。
她留下的不只是国徽和纪念碑的设计,更是一种态度,做学问也好,搞创作也罢,得对得起自己的初心,更得对得起脚下的土地。
![]()
五台山佛光寺那座唐代大殿,现在成了中国古建的“活化石”,可在1937年之前,日本学者放话“中国没有唐代木构”,这话搁谁身上都难受,林徽因和梁思成偏要争这口气。
找到佛光寺时,他们爬了三天山路,大殿顶部积着几寸厚的尘土,蝙蝠在梁上筑巢,一进去就呛得人直咳嗽,梁思成爬梯子测斗拱,她就举着手电筒抄铭文,蝙蝠惊飞时秽气扑鼻,臭虫咬得满腿是包,她也没停下笔。
![]()
其实一年前的耀州考察,已经显露出她的“拼命”,1936年在耀州窑遗址,她穿着从美国带回来的牛仔裤,裤腿磨破了好几个洞,脚下的鹿皮靴沾满黄土,照片里她夹着公文包,提着草帽,谁能想到这是个出身名门的女性?
那次考察收获真不小,窑神庙的斗拱既有宋式规范,又有地方特色,是之前从没发现过的,她画的构件草图,后来全用在了《图像中国建筑史》里,从耀州到韩城,他们又找到几处元代建筑,之前学界都以为陕西没这么多元代遗存。
![]()
抗战爆发后,这些资料成了“救命的宝贝”,他们带着图纸一路南迁,从长沙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住的是竹篾墙的破房子,下雨时漏得满地是水,林徽因肺病加重,躺在床上还在改《中国建筑史》的稿子,她说这些资料不能丢,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10年里,他们走了15个省、200多个县,测了2700多处建筑,现在看那些图纸,线条比打印机画的还工整,搁在今天,有无人机有扫描仪,都未必能做得这么好,他们守的不只是古建,更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根脉。
现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公认的顶尖学府,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所系的“基因”里,刻着林徽因的影子,1946年她回到北平重建系科时,身体已经很差了,却还是亲自给学生上课。
![]()
这不是她第一次办教育,1928年从欧洲回国后,她和梁思成就去了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还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
那时候东北冷得要命,教室没有暖气,她穿着厚棉袄给学生讲课,从西方建筑史讲到中国古建的斗拱,常常一讲就是一下午。
学生们后来回忆,林先生讲课有个特点,不背课本,全是自己考察的经历,讲斗拱就拿耀州窑神庙的例子,讲纹饰就翻自己画的草图,这种把书本和实地结合的教法,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
有次学社来了个年轻学生,对古建一窍不通,她就带着人家去北平城里看四合院,从门墩讲到屋脊,一点点教,后来这个学生成了古建筑保护的专家,他总说,是林先生让他明白,建筑不是死的,是活的历史。
从东北大学到清华大学,从营造学社到课堂,她教的不只是建筑知识,更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就是要脚踏实地,要心怀敬畏,中国建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她当年种下的这颗种子。
![]()
宾大的学位证书,为林徽因的破界之路画上迟到却圆满的句号,她以“曲线求学”打破性别桎梏,用实地考察守护古建根脉,靠办学授课培育行业火种,凭国徽设计镌刻时代印记。
从耀州牛仔裤的干练到病榻改图纸的执着,她早已超越“才女”标签,这份跨越百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成就从不受限于性别与时代,初心与实干才是永恒的通行证,她的故事也永远激励着后人打破壁垒、坚守热爱。
参考资料:
《留学生》杂志——梁思成和林徽因:走上一条非凡的建筑人生之路 2022-12-06
![]()
红网——迟到百年的正名:“林徽因没有站在梁思成背后” 2024-05-2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