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曾任职于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等国际顶尖建筑事务所,回国后,以“让建筑消失于自然”为核心理念,打造出“安之若宿·山”、“松赞·巴松错林卡”、“安之若宿·物生其地”、“松赞·来古山居”、“黄河宿集·飞茑集”等知名作品,她就是建筑设计师戚山山。她的“松赞·来古山居”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解决当地自然与人文传统问题,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实现生态零干扰,嵌于高崖之下,隐于视线之外。2024年,戚山山历经三年打造的凯州新城婚礼堂及酒店也已面世,环形的回廊设计让人360度感受流动的风景。
![]()
戚山山
STUDIO QI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浙江大学副教授、松赞集团首席建筑师
宏观层面,在戚山山的设计中,我们总能看到她对人文的保护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微观视角下,从她的作品里又能发现别样的小心思。她会为每个项目创作一些艺术品、家具和生活器皿,这些作品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当被问及是否要将它们做成商品时,戚山山认为,初衷不是商品,而是先好好打造出融为一体的环境状态。这些都是属于“当下”的呈现,去那儿旅居和生活的有缘人会用到和察觉到。若要谈商品,是另一回事儿。
这次,我们有幸与戚山山老师相遇,听听她从建筑设计师的视角,分享对建筑与自然,与时间和记忆的思考,以及作为前辈,她对年轻设计师的一些建议。
![]()
![]()
来古山居建设中的模块单体
![]()
![]()
![]()
松赞·来古山居©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对话戚山山
您早期在藏区形成的“让建筑消失在自然里”这一理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呈现并成为您个人特色的?
“让建筑消失在自然里”的感受,是在我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感受的潜意识根源,可以追溯到小时候跟父亲去西藏的经历。那时候没有导航,只有纸质地图,每次去都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那种环境下,能活着回来已属万幸。那时我在想,我需要的一切都是别人给予的,我又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呢?所以在十几岁我就萌生了“人是群居动物,一切都源于大家,自己一生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多创造以回馈世界”的想法。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在哈佛上学期间,我和同学们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为难民建造庇护所,为肺结核和艾滋病患者建造医疗站,真正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筑对于我来说很多面也很精彩,可以很学术、很理论、很历史,很人文;也可以很实际、很棘手、很艰难、富有情感。我觉得,建筑可以是高楼大厦,也可以为帮助他人。
![]()
![]()
![]()
![]()
安之若宿·物生其地©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至于为什么要让建筑“消失”,我越发感到,在大自然面前建筑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以“消失”的,如果人们记住的只是某个外表绚丽的建筑,那么他们看到和获得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当人们身处自然和建筑的层层怀抱中,感受到的应该是当下,当下也是过去与未来。
![]()
![]()
![]()
空山九帖民宿©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近年来备受关注,对于此,您怎样看?在您眼中,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对我来说,这不停留于一个话题,而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事。我们保护赖以生活的环境,就像打理自己的家一样,让家可持续且越来越好,打理自然亦是如此。
为什么叫绿色建筑?从建造大行业的多个层级来看,从材料到运输到建造,整个过程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环境破坏。绿色建筑并非一个评比标准,也不是一个热门话题或时髦标签,它实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绿色建筑的影响由潜移默化逐渐显现,其表象体现在各种材料和设施的运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上,而真正的绿色在于整体思维。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第一步要先思考:我要不要在此处建筑?在这里建造是增添更多负担,还是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
![]()
![]()
飞茑集·黄河宿集©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以前学建筑时,我们心里定义的建筑更多是大型公共建筑,比如歌剧院、艺术馆、文化中心。回国后我发现,大家越来越关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周末会通过各种途径放松身心,甚至举家迁徙到能让人放松的地儿,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定义,例如民宿,民宿集群。对于我而言,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什么是旅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聚落,什么是安静且丰富的惊喜。设计是关乎于空间状态与人体感知的连接,是室内外环境的对话。建筑犹如一个容器,她溶于环境,也能够承载环境,人们可以自由游走于其中。
![]()
![]()
![]()
飞茑集·黄河宿集©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在您的项目中,如何把“记忆”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让大家走进酒店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体验的呢?
建筑、记忆、存在,这是三个非常有关联性的词。建筑仿若是某种具象的存在,而记忆好像有点虚无缥缈。但在我看来,建筑很多时候也并非真实的存在,例如,我们绘制的立面并非人们所能一眼看到的建筑外表;或当我们身处建筑其中,我们无法看尽全貌,即便绕行一圈,也不过是像盲人摸象。相反,体验是真实的,体验通过记忆存在。因为人的大脑表层处理着逻辑与具象的信息,当这些具象之物转化为印象与烙印,便会深入大脑核心成为记忆。当我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记忆,你会发现它一半模糊一半真实,而那种温暖或冰冷的感觉很真切,所以记忆是实实在在的。记忆并不一定局限于视觉层面,这正是我一直思索的“何为存在”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虚实交织的世界里,如果不把建筑视为某种坚挺的表象存在,而是通过体验、感知与记忆获得连接,反而会愈发显得实在。
![]()
![]()
![]()
松赞巴松措林卡©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建筑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数年之后,建筑可能需要翻新、维护,甚至可能被侵蚀和消失,但能留在故事与记忆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通过记忆的转化而传承下来的。我们从小接触的寓言故事、小说、传说,无一不是人类不断叙述、传承下来的记忆。所以,建筑是一种记忆的存在,关于过去,当下,与未来。
![]()
![]()
松赞巴松措林卡©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你对年轻设计师比如说想做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或者设计师,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说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我认为无论你做何种工作,都源于对生命的探索和对世界的热爱。我在哥大读本科时,系主任对我说的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建筑不是一项技能,建筑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媒介之一,所以我们写小说、拍电影、做拼贴,用各种方式观察人类、社会、矛盾、历史和自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观察力、洞察力和敏感度,是对一切事物有所反馈。这就是生命力,也是创造力。什么都能变成设计,源源不断的创造就是喜悦的源泉。创造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面对人生的方法,这也是设计的本质。
![]()
![]()
![]()
![]()
安之若宿·山©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如果说酒店、民宿是为居住生活方式造梦,那么打造众多知名酒店、民宿项目的戚山山又是如何来进行自己日常的生活?“我热爱运动,早上七点到八点健身,健身时十分专注、十分喜悦,健完身感觉一切都很棒。我喜欢遛狗、看书,和摆弄屋里的各种小东西,我喜欢我的家。”戚山山说。
她喜欢的生活状态就像她对空间布置的想法一样,她认为空间不在乎于装饰、风格或者标签化的形式,而是寻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也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当问及未来想做什么项目时,戚山山满脸期待地说:“我愿意做任何项目,都有挑战性。我喜欢硕大的厂房、有张力的场域。有反馈力的场地很重要,就像“打拳击”一样有来有往。我其实挺害怕给一片平坦且荒芜的地让建筑独自“表演”,当然也可以从内在逻辑入手和挖掘。”建筑不是孤立存在,它和自然相连,和社会连接,与人的行动相关,所以建筑师在思考的,也不单是技术与视觉层面的打造,更是探寻人在不同层面的细微感知和触动,也在寻找⼀种“刚刚好”的状态。建筑师戚山山:建筑是寻找⼀种“刚刚好”的状态
14岁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曾任职于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等国际顶尖建筑事务所,回国后,以“让建筑消失于自然”为核心理念,打造出“安之若宿·山”、“松赞·巴松错林卡”、“安之若宿·物生其地”、“松赞·来古山居”、“黄河宿集·飞茑集”等知名作品,她就是建筑设计师戚山山。她的“松赞·来古山居”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解决当地自然与人文传统问题,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实现生态零干扰,嵌于高崖之下,隐于视线之外。2024年,戚山山历经三年打造的凯州新城婚礼堂及酒店也已面世,环形的回廊设计让人360度感受流动的风景。
![]()
戚山山
STUDIO QI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浙江大学副教授、松赞集团首席建筑师
宏观层面,在戚山山的设计中,我们总能看到她对人文的保护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微观视角下,从她的作品里又能发现别样的小心思。她会为每个项目创作一些艺术品、家具和生活器皿,这些作品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当被问及是否要将它们做成商品时,戚山山认为,初衷不是商品,而是先好好打造出融为一体的环境状态。这些都是属于“当下”的呈现,去那儿旅居和生活的有缘人会用到和察觉到。若要谈商品,是另一回事儿。
这次,我们有幸与戚山山老师相遇,听听她从建筑设计师的视角,分享对建筑与自然,与时间和记忆的思考,以及作为前辈,她对年轻设计师的一些建议。
![]()
![]()
来古山居建设中的模块单体
![]()
![]()
![]()
松赞·来古山居©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对话戚山山
您早期在藏区形成的“让建筑消失在自然里”这一理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呈现并成为您个人特色的?
“让建筑消失在自然里”的感受,是在我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感受的潜意识根源,可以追溯到小时候跟父亲去西藏的经历。那时候没有导航,只有纸质地图,每次去都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那种环境下,能活着回来已属万幸。那时我在想,我需要的一切都是别人给予的,我又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呢?所以在十几岁我就萌生了“人是群居动物,一切都源于大家,自己一生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多创造以回馈世界”的想法。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在哈佛上学期间,我和同学们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为难民建造庇护所,为肺结核和艾滋病患者建造医疗站,真正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筑对于我来说很多面也很精彩,可以很学术、很理论、很历史,很人文;也可以很实际、很棘手、很艰难、富有情感。我觉得,建筑可以是高楼大厦,也可以为帮助他人。
![]()
![]()
![]()
![]()
安之若宿·物生其地©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至于为什么要让建筑“消失”,我越发感到,在大自然面前建筑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以“消失”的,如果人们记住的只是某个外表绚丽的建筑,那么他们看到和获得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当人们身处自然和建筑的层层怀抱中,感受到的应该是当下,当下也是过去与未来。
![]()
![]()
![]()
空山九帖民宿©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近年来备受关注,对于此,您怎样看?在您眼中,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对我来说,这不停留于一个话题,而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事。我们保护赖以生活的环境,就像打理自己的家一样,让家可持续且越来越好,打理自然亦是如此。
为什么叫绿色建筑?从建造大行业的多个层级来看,从材料到运输到建造,整个过程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环境破坏。绿色建筑并非一个评比标准,也不是一个热门话题或时髦标签,它实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绿色建筑的影响由潜移默化逐渐显现,其表象体现在各种材料和设施的运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上,而真正的绿色在于整体思维。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第一步要先思考:我要不要在此处建筑?在这里建造是增添更多负担,还是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
![]()
![]()
飞茑集·黄河宿集©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以前学建筑时,我们心里定义的建筑更多是大型公共建筑,比如歌剧院、艺术馆、文化中心。回国后我发现,大家越来越关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周末会通过各种途径放松身心,甚至举家迁徙到能让人放松的地儿,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定义,例如民宿,民宿集群。对于我而言,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什么是旅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聚落,什么是安静且丰富的惊喜。设计是关乎于空间状态与人体感知的连接,是室内外环境的对话。建筑犹如一个容器,她溶于环境,也能够承载环境,人们可以自由游走于其中。
![]()
![]()
![]()
飞茑集·黄河宿集©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在您的项目中,如何把“记忆”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让大家走进酒店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体验的呢?
建筑、记忆、存在,这是三个非常有关联性的词。建筑仿若是某种具象的存在,而记忆好像有点虚无缥缈。但在我看来,建筑很多时候也并非真实的存在,例如,我们绘制的立面并非人们所能一眼看到的建筑外表;或当我们身处建筑其中,我们无法看尽全貌,即便绕行一圈,也不过是像盲人摸象。相反,体验是真实的,体验通过记忆存在。因为人的大脑表层处理着逻辑与具象的信息,当这些具象之物转化为印象与烙印,便会深入大脑核心成为记忆。当我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记忆,你会发现它一半模糊一半真实,而那种温暖或冰冷的感觉很真切,所以记忆是实实在在的。记忆并不一定局限于视觉层面,这正是我一直思索的“何为存在”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虚实交织的世界里,如果不把建筑视为某种坚挺的表象存在,而是通过体验、感知与记忆获得连接,反而会愈发显得实在。
![]()
![]()
![]()
松赞巴松措林卡©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建筑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数年之后,建筑可能需要翻新、维护,甚至可能被侵蚀和消失,但能留在故事与记忆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通过记忆的转化而传承下来的。我们从小接触的寓言故事、小说、传说,无一不是人类不断叙述、传承下来的记忆。所以,建筑是一种记忆的存在,关于过去,当下,与未来。
![]()
![]()
松赞巴松措林卡©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你对年轻设计师比如说想做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或者设计师,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说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我认为无论你做何种工作,都源于对生命的探索和对世界的热爱。我在哥大读本科时,系主任对我说的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建筑不是一项技能,建筑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媒介之一,所以我们写小说、拍电影、做拼贴,用各种方式观察人类、社会、矛盾、历史和自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观察力、洞察力和敏感度,是对一切事物有所反馈。这就是生命力,也是创造力。什么都能变成设计,源源不断的创造就是喜悦的源泉。创造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面对人生的方法,这也是设计的本质。
![]()
![]()
![]()
![]()
安之若宿·山©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如果说酒店、民宿是为居住生活方式造梦,那么打造众多知名酒店、民宿项目的戚山山又是如何来进行自己日常的生活?“我热爱运动,早上七点到八点健身,健身时十分专注、十分喜悦,健完身感觉一切都很棒。我喜欢遛狗、看书,和摆弄屋里的各种小东西,我喜欢我的家。”戚山山说。
她喜欢的生活状态就像她对空间布置的想法一样,她认为空间不在乎于装饰、风格或者标签化的形式,而是寻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也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当问及未来想做什么项目时,戚山山满脸期待地说:“我愿意做任何项目,都有挑战性。我喜欢硕大的厂房、有张力的场域。有反馈力的场地很重要,就像“打拳击”一样有来有往。我其实挺害怕给一片平坦且荒芜的地让建筑独自“表演”,当然也可以从内在逻辑入手和挖掘。”建筑不是孤立存在,它和自然相连,和社会连接,与人的行动相关,所以建筑师在思考的,也不单是技术与视觉层面的打造,更是探寻人在不同层面的细微感知和触动,也在寻找⼀种“刚刚好”的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