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大便带血,会不会是痔疮?”诊室里,45岁的张先生忧心忡忡地问道。作为消化科医生,我建议他做个结肠镜检查。结果在乙状结肠处发现一个2.5cm的肿物,病理确诊为早期腺癌。内镜下微创术后,张先生康复良好。“幸亏查得及时!”他感慨道。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
在我国,结直肠癌已跃居第2位高发恶性肿瘤,2022年新发病例高达51.71万例,死亡24万例,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7%和9.3%。令人痛心的是,85%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约14%;而早期发现的患者,治愈率可超过95%。伺机性筛查——即患者因任何原因就诊时,医生根据其风险因素主动提供的筛查服务——正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段。
高风险人群
结直肠癌风险并非人人平等。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提供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各项累计≥4分即为高风险人群):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吸烟史:无(0分),有(1分);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无(0分),有(1分;若1个亲属<60岁确诊或2个亲属确诊则直接计4分);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包括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他们需要更早、更频繁的筛查。
筛查策略
不同年龄,筛查策略大不同。
40岁以下人群结直肠癌风险较低。但遗传性疾病患者需特殊关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0岁起每年结肠镜检查;林奇综合征:MLH1/MSH2基因突变者:20-25岁开始筛查;MSH6/PMS2基因突变者:30-35岁开始筛查;有持续报警症状(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等)的年轻人,应及时结肠镜检查。
40-49岁人群风险开始上升。高风险评分者(≥4分):建议立即开始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从比患病亲属确诊年龄提前10岁开始筛查;一般风险者:可每5~10年结肠镜检查,或每年粪便潜血检测(FIT)。
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45岁起筛查到74岁的策略成本效果最佳。50-74岁:黄金筛查期;
所有人在50岁后都应进入常规筛查。首选方案:每5~10年一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替代方案: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FIT),阳性者转结肠镜;
高风险人群:筛查间隔缩短至每年1次。75岁以上人群个体化决策,健康状况良好者,可继续筛查至85岁。有多种基础疾病者,与医生共同评估利弊。
肠镜异常怎么办
筛查结果直接影响后续管理。无病变,10年后复查;小腺瘤(<1cm),3~5年后复查。
高危病变(≥1cm腺瘤、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1年内复查;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即可根治,无需放化疗。早期癌患者内镜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95%,而晚期患者则不足40%。
大家应把握每一次接诊机会。问诊时主动评估风险,特别是对40岁以上患者,询问家族史、吸烟史和报警症状。针对性建议筛查:粪便潜血试验(FIT):年度常规筛查;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1~3年一次;结肠镜:金标准,可直接诊断和治疗。建议大家积极利用免费筛查资源,2025年起国家扩大癌症筛查范围,45-74岁人群可关注当地免费结直肠癌筛查项目。
除了筛查,生活方式调整可降低风险。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BMI<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