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讲述的是一则闯关东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姓邹,名士杰,生活在清代中期,其原籍为宁海州(治所即现在的牟平城区),后来渡海北上来到盖平县(现辽宁省营口盖州市的旧称)定居。在闯关东期间,面对官府的苛捐杂税,他挺身而出,多年坚持为民请命,赢得当地的广泛赞誉。民国时期,盖平县编撰县志,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
根据记载,邹士杰系书生出身,但没有考取突出功名。嘉庆二十年(1815年),他离开家乡宁海州,辗转来到盖平县东的“代葫芦峪”(暂不知对应现在何处)定居。在这里,他凭借自身才学,开设私塾教授学生为业。
![]()
(▲宁海州和盖平县的位置示意)
在古代,读书人的身上大多带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使命感。因此,数年之后,当邹士杰听闻地方官府在山税之外摊加茧税触发民怨之后,虽然此事与他的职业并无直接关系,却仍自愿站了出来,孤身一人前往县衙为民请命。
由于邹士杰并无特殊背景,当地主政者并未将其放在眼里,先是进行言语恐吓,接着又将其投入监牢,但邹士杰始终没有屈服。
不久之后,当地百姓听闻邹士杰的举动和遭遇,既敬且悯,纷纷前来大牢探视。官府见状,深知众怒难犯,不得已将邹士杰放出。
邹士杰出狱之后,继续为此事奔走,他随后来到省城(奉天)控诉。但旧时官场上下沆瀣一气,邹士杰非但没有如愿,反而被勒令解送回原籍(胶东)。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心灰意冷,要么噤若寒蝉,总之通常不会继续坚持,但邹士杰却没有放弃。在宁海州故乡住了几年之后,他再次北上,重返盖平县,继续为民请命。
在此前的控诉中,官府驳斥邹士杰的理由之一就是:“他身为教书先生,并无山岚蚕场,山税茧税之事与他无关。”而这次回到盖平县后,邹士杰吸取教训,他将同宗(同为宁海邹姓)的一处山岚认在自己名下,以此重启申诉之路。
此后数年,他跋涉数千里,一直把官司打到了京城。苍天有眼,最终,其之前所受的冤屈得到平反,官府额外所加的杂税也被去除,邹士杰多年的坚持有了结果。
打赢官司之后,邹士杰留居盖平县,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去世。斯人虽逝,功绩仍存。时至近六十年后的光绪十九年(1893年),盖平县人依然记得邹士杰为当地做出的贡献,便专门立碑纪念,碑的名称即为“邹士杰纪念碑”。兹摘录全文如下,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邹士杰纪念碑
先生邹姓,讳士杰(注:原文系繁体“傑”),山左宁海(原文小字注:今改牟平)积学士也。幼而读书颖悟逾恒人,壮而气宇轩昂,慷慨好义,排难解纷,有胆有识,故邻里乡党皆称端人正士无异辞。
嘉庆二十年,泛海来北,寄寓盖邑东代葫芦峪,设帐授徒无倦色,持躬接物鲜惰容。
适值盖平关署山税日增,复加茧税。官吏相蒙,恣意勒索;胥隶下乡,虽鸡犬不得宁。先生触目伤心,愤不能平,未谋于众,只身独往,控于县庭。反触官怒,初以形势恐吓之,继置囹圄以挫辱之。(先生)始终无怯意,亦无悔心。
未几,备送资斧者、提携酒食者络绎不绝于路。官吏见其得众心也,亦惕于众怒难犯,稍宽纵之。先生愤控于省。无如上下阿比,仍不得直,且责其事不干己,罚解地。
先生家居数载,仍以前案不甘于心,重来盖邑,欲抒积愤。适有同宗为山税所累无如何者,先生认为己产,仍于县控省上诉于京。数年之间,跋涉山川,往返数千里,备尝辛苦,危己不测,卒得平反而后已焉。爰奉上文,立定章程,每山场一把东钱,钱课税陆吊九百文,以为常例,不准增减。
先生卒于道光十四年正月初五日,蒿葬于代葫芦峪二道沟口壬山丙向,迄今六十余年。我辈如出汤火、不受山税之累者,皆先生赐也。遗爱在人,无以报德,爰勒贞珉,略述事实。
清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清和月
邹士杰的故事,可谓胶东人急公好义风气的直观体现。只可惜限于资料,邹士杰的原籍具体在宁海州何村暂时不得而知,其在关外是否还有后人亦无从知晓。如果有朋友了解详细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