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每个人生命的终极问题。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问题,现实问题多半不难解决,再继续对人生做深入思考,一定绕不开一些根本问题,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
今天我们从世间和出世间两个维度来共同探索一下“我是谁”
一、世间:当代正念和心理学探索
由于自我有很多的的组成部分,因此思考诸如“我是谁”的问题,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无法(从他人的反馈或周遭的世界中)获得一致回馈的时候,混乱的反馈会导致自我认同困惑,内心和行为会产生冲突。
因此心理学会采用很多方法来帮助个人认识自我,比如:
流派自我认知路径实操工具精神分析
探索童年经历与潜意识动机
自由联想、梦境分析
人本主义
发掘真实自我与潜能(自我实现)
非暴力沟通、以人为中心疗法
认知行为
识别自动化思维与核心信念
思维记录表、行为实验
甚至也有如萨提亚提出的 终极冰山模型,通过“行为(10%)→ 感受/观点(30%)→ 期待/渴望(60%)→ 自我价值(核心)”来探索,帮助构建更完整的自己。
比如:通过“攻击行为”的表象去看见“个体内心渴望被尊重”的深层需求。
而当代正念通过非评判的觉察,打破无意识反应链条,用“心”去探索和发现,什么代表我,我真实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你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练习来发现真实的自己:
正念练习探索:我是谁? 花点时间探索一下,你是谁。忘掉别人对你的看法或对你的评价。只是写下自己的想法,不要对自己写下的内容感到尴尬或难为情。 我是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_____ 我被______________吸引 我认为,最能定义我的是________ 我相信______________ 我想要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 我擅长______________ 我最大的弱点是______ 我爱________________ 我讨厌______________ 我想改变____________
记住用带着觉知,重点是用“心”,而不是用思维分析和判断,回答这些问题!!!在有一定探索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识别哪些是限制我的那些因素:
1、首先,在脑海思考一些让你担心的事情,可能是父母的要求,学业、恋爱问题。
2、然后关注你的呼吸;
3、然后让这个问题浮现在你的脑海中。找出任何恶意的情绪想法,然后放手,任其流转。探索各种选择,而不考虑周围的社会。如果你想到家人知道你在考虑这个问题,先忽略他们会说什么。用心感受一下,对您来说,最真实的答案是什么?什么让你感到舒服?什么样的决定,可以让您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4、记住,你很可能是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而且可能对自己过于苛刻。都没有关系,只是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真实的我。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正念觉知,不断觉察当下,破除那些关于我的“自动导航模式”,我不行、担心他人评价的惯性思维,开始真正的面对自己。
二、出世间:佛陀的亲证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发现自我是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不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
比如:色身(细胞每秒死亡240万)
受(苦乐瞬息变)
想(念头生灭)
行(意志无主)
识(阿赖耶识/潜意识在底层流转如瀑布)
因此,佛陀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
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 :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会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比如我们把身体当做自己,可深入探索,发现身体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段,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观念,一是心态。
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讨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我们。
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飘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这就需要对自我加以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
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我”的标签,就会对我们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要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因此,佛法经典中所说的无我,并不是否定这个缘起的现象——身体、情绪、想法等,而是让我们学会超越这个现象的执着,回归到觉性的本身。
三、小结:自我是动词而非名词
通过世间和出世间两种途径,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呢?
比如有个个案,他是一名社交焦虑者,通过引导其对自我认知升级,形成新的认识:
正念:觉察焦虑时的呼吸急促,不评判,接纳这一刻“我”的呈现
心理学:追溯童年被嘲笑经历,修正“我必须被所有人喜欢”的信念
佛法:观“焦虑者”本空,恐惧感如云聚散,觉性如虚空不动
新的认识
自我是动词而非名词。
正念揭示“自我即过程”(觉察之流永续,我一直在生灭变化着),心理学发现“自我即叙事”(人生故事可改写),佛法证悟“自我即幻相”(心月孤圆,光吞万象),三维度共同指向:认识自己本质是解构“自己”的执念,回归能觉的清明。
如禅门古德所言:“识得不为奇”,当放下对“我”的抓取,真正的自由方才显现。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欢迎加小编微信
邀请您进入正念交流小群
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小群)
编辑:胡谦alex(北大心理学硕士,牛津MBCT-L正念师资,正念教养师资,青少年正念师资,MBRP正念成瘾治疗师),部分内容摘录济群法师《人生五大问题》
声明:图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