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患者,来手术的时候只有36岁,她是因为脑出血造成的偏瘫,当时她偏瘫的程度比较重,她需要靠她老公扶着才能行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关靖宇的手机里,满是各类患者的手术前后对比视频,“这个患者手术后的半年,就可以独立行走。手术后1—2年,她手的精细活动在逐渐恢复,功能也在明显改善。”关靖宇坦言,手功能的恢复是最难的,“小肌肉越小,神经越远,恢复起来越困难。我也电话随访了患者的爱人,据说患者现在状态比较稳定。”关靖宇欣慰地说。
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而在脑卒中的患者中,致残第一位的就是肢体偏瘫。穿衣、吃饭、拧毛巾......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对偏瘫患者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奢望”。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了一项我国原创性的手术——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偏瘫,这是治疗偏瘫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靖宇介绍,大脑和肌肉之间传导的神经叫臂丛神经,由五根神经组成,它们负责传达大脑的信号给上肢肢体,五根神经的排序分别是5、6、7、8、1。人体非常奇妙,为自己储备了一条神经的“备胎”,它就是颈7神经,在健康肢体中将它截取出来,去接收健康大脑的信号,传递给瘫痪侧的臂丛神经,从而完成一半大脑支配两侧肢体的工作。而颈7神经作为“备胎”的角色,并不会影响健康肢体的行动,它的工作可以由臂丛神经中的5、6、8、1来共同完成。
“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接触这项技术,但之后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前路手术存在不足。”关靖宇指出,当患者身材较矮或较胖时,从前面移位颈7神经,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长度不足,无法与对侧神经吻合的情况,此时需采用神经或人工神经嫁接,但嫁接会影响手术效果。“我们神经外科对椎体后路较为熟悉,后路的神经宽度达两厘米,从颈椎后面进行移位,能实现一次吻合,无须嫁接。经过在实体上的摸索与验证,2018年5月,我们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后路手术,截至目前,我们完成了36例后路手术,所有患者均实现100%一次吻合,无须嫁接。”
据悉,该手术有明确的适应证,“首先是年龄在60岁以下。因为60岁以上患者接受手术,一方面手术打击较大,另一方面神经恢复速度较慢。同时,对于十几岁或几岁以下的患者,由于其自身有恢复功能的可能,一般也不建议过早进行该手术。”关靖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关于手术介入时间,目前认为在偏瘫后一年左右较为合适。因为脑出血、脑梗患者在发病后,通过高压氧、针灸、器械训练等康复手段,有自我恢复的可能。通常一年后进入康复平台期,此时若康复效果不佳,再考虑采用手术手段。
关靖宇坦言,从效果来看,在现有科技条件下,约1/4的患者能达到自己和家属心中认可的效果。“虽然从临床客观角度看,有效比例超过1/4,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预期与临床客观评价存在一定差距。不过,手术效果的显现需要较长时间,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两年才出现较好效果。”关靖宇表示,术后初期患者可在切口疼痛或不舒适感减轻后,进行适度康复训练,“而融入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式,如尽力自主完成抓握、拿东西、上洗手间、穿衣洗澡等动作。”
通讯员 陈艳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