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CC爸妈(ID: cc-bama )
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抱怨说:
养了个孩子就跟养了个仇人一样,说他两句,看我的眼神儿都充满了愤怒……
你觉得是孩子叛逆、不服管?
但有没有想过,你无意识脱口而出的一些话,其实是在羞辱孩子。
《非暴力沟通》中的一段话: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所以,今天是个反思局。
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可以跟我一起自纠自查,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过这种“嘴欠”时刻?
01
当众揭短:
向别人透露孩子的糗事、隐私
“上次数学才考了40分,考上高中都够呛!”
“我们这都上一年级了,还尿裤子呢!”
“你都不知道,上次啊,让人一个小女生给欺负哭了,胆特小。”
“哪啊?懒得要命,这么大的人了,连袜子都不自己洗!”
以上,但凡说过一句,现在都应该好好反思。
或许你会说,说这些是想让孩子“长长记性、知耻而后勇”,
事实上,我们越是这样剖开孩子,他就蜷缩的越厉害。
你被最亲的人“背叛”之后,难道第一反应是——我要好好改正?
恐怕更多的是震怒,觉得丢人、没面子,自尊心被狠狠踩在脚下,羞耻感爆棚,最后就是怨恨对方!
当亲爹妈变身“黑粉头子”,上演大型“脱粉回踩”,总是用刻薄的话否定他、贬低他,孩子心里智慧生出一个念头——
“既然你们都这么看我,那我索性“破罐子破摔”算了!”
亲子之间的隔阂、争端,就是这么来的。
对内,对娃丁点好处都没有;对外,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信不信,当别人听到你这么说,尤其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他不会跟你共鸣,他只会默默的疏远你们。
“这孩子也太差劲了吧?家长想必也方方面面都不太好,还是跟他们适当保持距离吧。”
虽然很扎心,但这就是事实。
人人都想“近朱者赤”,没一个人希望自己“近墨者黑”。
所以我一直说,
孩子身上有任何的毛病、有再大的问题,
切忌当个谈资一样到处宣扬,更不要在外人面前管教。
你所看到的那些特别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难道就一点缺点也没有吗?
不是的。
成绩拔尖的孩子,也许生活邋遢;
人前讲礼貌的娃,也可能在家蛮横。
只是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一件事——
不要在外人面前,贬低孩子的形象,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02
批判孩子:
从客观事件上升到人身攻击
孩子犯错很正常,但很多人一激动,就忍不住上升到人身攻击。
“你到底有没有脑子,要我教多少次你才会?!”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一点小事儿都做不好!” “就知道给我惹事,怎么就这么讨人厌呢!”
正确的批评逻辑就该像吃泡面——对事不对人,别加太多添加剂!
孩子犯了错→客观描述行为、指出错误→探讨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改正。
仅此而已。
譬如,当孩子不收拾玩具。
你可以4步走:
1、描述行为:我发现你玩玩具都不收起来,
2、指出问题:这样很容易丢,也容易被踩到硌到人。
3、询问难点:为什么没有收,是因为嫌麻烦,还是有事耽搁忘了,或者不知道怎么收吗?
4、引导思考:那你想想看,有没有很快的方法收拾整齐?
但如果,你指出错误的时候,非要带上点情绪和偏见,上升到人身攻击——
“玩具永远不收,我看你就是懒骨头!” “每次都留一堆烂摊子,就没有你这么不懂事的孩子!”
那批评就不再是批评,而是羞辱。
虽然你觉得,我只是一时情绪上头,又不是真的讨厌孩子、觉得他那么差。
但对孩子来说,从你如此激烈的情绪、咄咄逼人的语言中,去洞察到你真实的内心,太难了!
他只能听到,最直观的那句不体面的标签——“妈妈说我笨,说我懒,说我脑子有问题,说我是惹事精……”
不是我的“事儿”出了问题,而是我“这个人”有问题。
你非说他的废铁,他只好给你表演生锈。
你非说他脑子进水,他只好给你表演水漫金山。
其实,你去观察,孩子很少会介意你的“正常批评”。
譬如,DD把纸巾沾湿到处乱扔。
我若是保持严肃,直奔主题——
“这样是不对的,你在浪费纸巾、弄脏环境。你现在好好拣起来,放进垃圾桶。”
他反而会开始注意行为的边界,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才被制止。
只有我说“你怎么这么烦人”的时候,
他才会大声哭喊着“我不烦人,你给我道歉,我才不烦人,你才烦人!”的无理取闹。
孩子犯错的时候,你就努力把自己想像成个人机。
导航大家都用过吧?
你走错了路,它从不发牢骚不骂人,只一句——
“当前路线错误,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
咱也朝着导航型父母努努力,
娃犯了错,提醒错误+提供优化方案,足矣。
03
“这有什么呀?”
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还有一种“羞辱”,相对隐性,正因如此,也更加可怕。
譬如:
当娃说:“妈妈,我今天好累啊!”
你秒接:“你懂什么叫累?,你这天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那会儿……”
当娃说:“我明天不想上学去了!”
你反手:“谁不上学啊?你们同学不都一样的上一天课,人家怎么不说呢。”
当娃:孩子心情不好,摔摔打打,暴躁输出。
你:“你有什么可郁闷的?我天天压力这么大还没说话呢,你还发上脾气了!”
孩子的每一种感受,你都觉得不值一提;孩子每一次的情绪表达,你都觉得他小题大做。
但是,负面感受和悲观情绪是客观存在、没办法否认的。
更何况,这届孩子,他们承担的压力,真的比你想象中的要大。
学业上、社交上、乃至兴趣爱好上……很多时候都是受挫状态。
觉得累、觉得辛苦、觉得心情不好,都不是矫情,而是压力过载下的真实反应。
总是被人阴阳怪气的忽略,这就是一种隐性的羞辱。
最后孩子也默认“我的感受并不重要”,想想算了别说了。
所有“抑郁”的孩子,都是从“小情绪”不被理解开始的。
所以“接住”孩子很重要,不让他的感受掉地上很重要。
借助孩子的emo,别让他做孤勇者。
哪怕做不到共情,至少做到不否认,不diss。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管教小孩儿,其实是在“欺负”他。
我始终坚信,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
从来不是让他所有的行为都滴水不漏,
而是让他觉得,我这个人是「好」的。
什么是“好”?
就是我即便我有不足的地方、有犯错的点,也是有能力、有方法取得进步的;
哪怕我暂时能力不足、方法不够,也是有后备力量(父母)支持的;
哪怕我确实有一些小毛病,我这个人也是不赖的、是值得被爱的。
这才是一个孩子能够持续向上的源泉。
作者介绍: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暑假想让孩子悄悄拔尖?这份「暑期专属学习礼包」千万别错过~
内含小初高复习+预习资料大全,覆盖各学段学科重点知识,帮孩子巩固旧知、预习新知;搭配100G最新电子课本、学霸同款假期计划表、开学考模拟卷……暑假学习有它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