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丝瓜汤”这个梗爆火了起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那碗丝瓜汤里,装的不仅仅是段子,更展现了现在很多家庭的通病。
父母忽视孩子主体性、忽视孩子需要关照的情绪需求,只顾着把自认为好的东西灌输到孩子身上。
“丝瓜汤”背后的控制欲
看到有人问:我真不太懂这个梗,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喝丝瓜汤。
重点不是丝瓜,是你不想吃,爹妈非逼你吃,换个你不喜欢吃的东西就理解了。
我妈:晚上想吃什么?
我:吃面吧。
我妈:为什么不吃米饭呢?
我:你既然想吃米饭,又何必问我呢?
接着就会把我骂一顿:你火气怎么这么大?
最后生气地说,“那我又不知道你要吃什么,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不问又要说我没问。”
我真的很讨厌,明明父母决定好吃什么,还问我的意见,意见相反还来怪我。
既然给了我选择,我就有拒绝的权利啊!但是拒绝了,就要被说教。
后来,我才明白:大人就是喜欢带着答案问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给你选择的权利。
小时候的我不懂,原来这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行使权力。
甚至还一味地责怪自己,怎么不能和妈妈好好沟通?
长大后发现,这就是大人不想尊重这个孩子,不想和孩子真正的沟通交流。
而孩子长大后也不愿和父母多说了,这时父母又反过来怪孩子,怎么一棍子打不出个屁?
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如果你一听到父母讲话就感觉很烦躁,有一股无名的火,真实原因不是讨厌父母,也不是不孝顺、脾气差或没耐心,而是一种条件反射。
因为在你小的时候,跟父母说话,他们总是否定你、打压你。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习惯性控制你,你的想法、情绪不重要,只有他们说的才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抵抗情绪。
教育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
正如“丝瓜汤”这个梗,很多人笑的不是梗,而是小时候那个诉求被无视、情绪被曲解的自己。
我们都曾是那个被“为你好”所束缚的孩子。
都被要求顺从、听话、服从,都被要求吃下不想吃的食物。
父母的假关心,不想看见孩子的情绪,但是又把自己套进一个体贴、关爱的父母角色去问你。
可能很多人都是这么从小被糊弄到大的,但是当你长大了,作为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成年人。
突然发现,原来是小时候的自己,真实情绪被否定、被忽视了,甚至还被当作“不懂事”或“任性”。
我想,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一种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能尊重彼此的亲子关系。
而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首先需要父母放下“我要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的执念,学会真正去聆听孩子、看见孩子。
人从小内化了什么东西,就决定了他的性格。
我们小时候听到的话、经历的感受,就像一粒粒种子,悄悄在内心扎根,最后长成了性格的一部分。
比如小时候如果经常被打压,长大后可能就习惯性自我否定;如果小时候总是被温柔地看见和接纳,长大后自然会更自信、更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可能有的父母会问:给孩子看见孩子的情绪,不就是无条件顺着孩子吗?
不,那是“溺爱”。
真正的看见孩子情绪,是多一份耐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理解他的情绪。
正如作家汪曾祺说过一句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
父母越是好好回应孩子的情绪,就越能给孩子带来稳定、愉悦、舒服的情绪。
孩子的内心就越舒服,成长就越顺遂。
让孩子在接纳、尊重、理解和赏识中长大,他们的人生才能更加绚烂多姿。
先成为情绪价值高的父母,才能养出幸福感高的孩子。
给孩子的情绪充沛了,成长的路就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