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闺女放学,路上看到这样一对母女。
女孩一脸喜悦地分享:妈妈,我今天英语考了97分。
只见妈妈皱了皱眉头:为什么才97分,还有3分错哪了?
女孩愣住了。
妈妈又喋喋不休地继续说:
今晚回家多做一套卷子,争取下次考100分。
你真是比我上学那会差远了!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做题就是不认真……
女孩脸上的光芒一点点黯淡下去,头也垂了下去。
想到曾经看过的那一句:霸凌孩子的第一个,往往来自于父母。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很多父母已经摒弃了过去的体罚教育。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新型家庭暴力”却又悄然盛行,对孩子的精神进行着摧残,不打不骂却把孩子害更惨,尤其是最后一个。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最近又火了一个梗叫“丝瓜汤”。
起源于一位博主拍摄的家庭短剧。
饭桌了,妈妈说:儿子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
儿子温和拒绝,妈妈再劝;儿子再次拒绝,妈妈又劝。
最后儿子忍无可忍发火了,义正言辞地拒绝。
妈妈倒吸一口凉气说:你看看你,肝火旺,就得喝丝瓜汤,败火。
如此,荒诞的逻辑就这样闭环了:你拒绝=你不孝顺=你情绪有问题=你更应该顺从。
你以为你拒绝的是一碗丝瓜汤?实际上你拒绝的是父母脆弱的自尊和权威。
这种暴力不在语气里、不在动作上,而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关心是给别人需要的东西,控制是强迫孩子需要自己给的东西,这本就是两码事。
教育孩子吃亏是福
老一辈父母误导认为,忍让、吃亏是一种美德。
彰显着自己的“大度”和“不计较”。
我小时候,只要有外人在,我的零食、玩具,妈妈都会让我让出去;
在外面受欺负了,回到家,他们告诉我忍一忍,别惹事;
和别人起争执,那个被骂得劈头盖脸的人,一定是我。
可是慈悲尚分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
我就这样忍让长大的,真的到成年了还在继续吃亏,反抗都不知道怎么反抗。
小时候被训练得太乖,长大后就成为给别人捏的软样子。
现在我教育孩子就注意到了这点,人家要我闺女的东西,她愿意就给,不愿意我会帮她保护好玩具,不会教她非要让给别人。
忍耐赢不到尊重,讨好也换不来欢迎。唯有保留坚定的自我,才能捍卫立足之地。
吃亏是福?那谁爱吃谁吃!
打压式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7、8岁女孩哭着对镜头说:
妈妈,我知道这次考试没考好,但我下次会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骂我“二百五”了。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女孩的辛酸和委屈。
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习惯性的贬低孩子、打压孩子呢?
因为打压教育能给父母带来满足感,看到孩子害怕,哭泣,还不敢反抗,求饶的样子。
他们会内心满足,天下唯我一人的满足感,很多人第一次当了领导也有这种感觉。
打压,是最不需要动脑筋的教育方式。他们不愿或没有能力去学习更复杂、更需要共情和耐心的沟通方法。
心理上上,有一张著名的图片:
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若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恶魔。
那父母看待孩子,亦是如此。
那些满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往往是父母的思维出了问题。
和孩子沟通,不妨换一个角度:
把“你是猪脑子吗?”换成“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情感上冷暴力孩子
网友@小林说起小时候事:
我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严重的校园暴力。
每当我跟妈妈诉说自己的感觉和遭遇时,妈妈却漠不关心,因为弟弟刚出生,妈妈的重心全放在弟弟身上。
更多的是不耐烦地告诉我:你离他们远点不就好了!
来自父母的情感漠视和冷暴力,真的能在精神上压垮一个孩子,比起身体上的打骂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
是指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
到那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父母的冷暴力,所表现出的冷淡、疏远和漠不关心,其本质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虐待,有时甚至比被人打骂还要让人难受。
很多时候,父母无形的“霸凌”,如同枷锁一般,锁住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身为父母,作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人,而不是将风雨带到孩子世界的人。
把劲多用在自己身上,凡事以身作则,用行动说服孩子,才能让教育事半功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