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医疗行业中,医患关系常被简化为“治疗”与“被治疗”的短暂交集。然而,爱尔眼科重庆特区副总院长谭吉林与患者吴奶奶的故事,却用13年的时光证明:一场成功的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段温暖关系的开始。
藏在心里13年的感谢,化为一封信
“提笔写下这封信时,心中满是感激与温暖。作为一名饱受眼疾困扰许久的患者,我曾因白内障,视力模糊、眼疾疼痛……是您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我驱散了眼前的阴霾,带来了光明与希望。”7月5日,75岁的吴奶奶将迟到了13年的一封感谢信郑重地交到谭吉林院长手中。
![]()
担心手写字体不好,吴奶奶特地将感谢信打印出来
时间倒回2012年,双眼饱受白内障折磨的吴奶奶,“看什么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连日记本上的字都描不准。”作为一位坚持写日记多年的老人,视力骤降让她一度陷入焦虑与绝望中。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找到谭吉林院长。在院治疗期间,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吴奶奶视力明显改善,疼痛完全消失,重新清晰地看到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吴奶奶被谭吉林院长及其团队严谨细致的检查、精准有效的治疗操作、专业深厚的功底和倍感温暖的关怀所感动。
尽管当年满心感激,但因琐事缠身,感谢的念头被搁置。这一搁,就是13年。
偶然重逢:锦旗背后的“睛”彩晚年
命运的齿轮在2023年夏天再次转动。吴奶奶陪好友到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做白内障手术时,偶然听到主刀医生也姓“谭”,她挤进人群,一眼认出了正在查房的谭吉林。“谭院长,您还记得我吗?13年前您为我做的手术,我现在仍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当年本想亲自向您道声感谢,后因琐事耽误就再也没有见过您,没想到今天会重新遇见,真是有缘分。”她紧紧握住谭吉林院长的手,眼眶泛红。吴奶奶喜欢写日记,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在13年前因为白内障视力模糊差点中断,好在经过手术吴奶奶的双眼视力恢复后,将这个习惯延续了下来,如今是她保持写日记习惯的第28年!
![]()
吴奶奶为谭吉林院长及其团队送上锦旗
7月1日,吴奶奶在送感谢信的同时,还将一面特意定制的锦旗送到谭吉林院长手上。“‘光明使者,医者仁心’这八个字,我琢磨了好久。”她的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术后生活的点滴:2013年重新加入了跳操队伍、2018年看到了孙子的“高清”毕业典礼、2022年到农家乐参加同学聚会……“要不是谭院长,这些画面可能永远都是模糊的。”
复查时,谭吉林院长为其做了详细检查:“双眼视力0.8,晶体位置完美!”得知吴奶奶至今保持每日记日记的习惯,他感慨道:“医疗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让患者回归热爱的生活吗?”
双向奔赴的医患温情,让“看得好”成为老年生活的标配
对谭吉林院长而言,吴奶奶的感谢信和锦旗是职业生涯中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今作为爱尔眼科重庆特区副院长,他从医30余年,带领团队累计完成超5万例白内障手术,但始终记得最初学医时老师的话:“好医生不仅要治眼,更要治心。”
![]()
谭吉林院长为吴奶奶眼睛做检查
谭吉林常对团队说:“老年患者对‘看得见’的需求背后,往往是对尊严和独立的渴望。”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视觉健康需求激增。“许多老人认为‘能看见就行’,其实现代技术能让他们看得更清晰、更舒适。”据谭吉林院长介绍,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引入国际前沿的多焦点晶体、飞秒激光等技术,让患者术后不仅能读书看报,还能开车、旅游,享受与年轻人一样的好视力,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
离开医院时,吴奶奶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终于完成了心愿。谭院长说,我的眼睛再战20年没问题——那我的日记本还得再备10本!”阳光下,她的笑容和13年前手术台上重见光明那一刻,一样明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