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
本章是孔子对于舜帝大智的称赞,以及其之所以大智之原因的概述。舜之所以大智,是因为他的谦卑,他虽然贵为君主,但却不自以为是,能够做到不耻下问地听取百姓的见解。然而,虽然是虚心请教各方言论,但却不是不加分辨地一概采用,而是“好察迩言”“隐恶扬善”“用其中于民”。也就是仔细思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最适合的建议用于治理百姓。
所谓“隐恶扬善”,并非掩耳盗铃地对“恶”视之不见,也不存在对“恶”之隐藏的刻意性;乃是籍着“扬善”使“善”之本然地展开,在此活动过程中,“恶”便自行隐退。换言之,“隐恶而扬善”即是“善扬而恶隐”,就好像当光出现时,黑暗便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无需刻意将其隐藏。
“恶”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善”的缺失。故而,消除“恶”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发扬“善”,使“善”成为生命中的主导。人之所以在善恶争战中浮沉难定,就是因为用错了方法,只将精力放在“隐恶”之上,而忽略的“扬善”。其实,当一个人的里面被“善”所充满的时候,“恶”便没有容身之处,也就自然地消亡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