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前面已经提及,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切事物的行为规范,是处事为人的总原则,朱子如此注释说:“道者, 天理之当然, 中而已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上好之道却在世间“不行”“不明”!孔子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者贤者的“过之”与愚者不肖者的“不及”。
“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讲究的是执两用中、点到为止,使事物恰到好处,而知者贤者之“过之”与愚者不肖者之“不及”都没有达到事物之“中”,故而皆成为行道与明道之阻。
朱子对知者、贤者、愚者、不肖者的“过之”与“不及”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知者“测度深微,揣摩事变,能知君子之所不必知者,知者之过乎中也”;而愚者则“昏昧蹇浅, 不能知君子之所当知者,愚者之不及乎中也”。贤者“刻意尚行,惊世骇俗,能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贤者之过乎中也”;不肖者“卑汙苟贱,不能行君子之所当行者”。(参朱熹《中庸或问》)
简言之,知者不行道,是因为他们只将焦点放在理论探索上,而不曾付诸实践,因而能说不能行;愚者不行道,则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行。所以“道之不行也”。贤者不明道,是因为他们故作高深、矫揉做作,拘泥形式而失去了精义;不肖者不明道,是因为他们卑汙苟贱,无法约束自身,行不出道之规范。所以“道之不明也”。
关于道理,不在于知道多少,乃在于能行出多少。知识从不是为了教导他人,乃在于改变自身。倘若一个人知道世间一切真理,但却只停留在理论的认知,而没有在现实中实践,他的认知于他毫无意义。反之,倘若一个人只知道一个道理,但却能够将它践行出来,也比前者要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