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太空探索
原作:nasaspacenews
翻译:向艺文
编排:刘艳梅
后台:李子琦
https://nasaspacenews.com/2025/07/dead-star-explodes-twice-the-first-ever-image-captures-a-stellar-double-detonation-supernova/
![]()
图 1双引爆超新星
想象一下,有一颗引人注目的恒星,它的谢幕并非一次爆发,而是两次——如此戏剧化的场景,如今竟被天文学家真实捕捉。在一项突破性发现中,科学家首次拍摄到一颗白矮星的"双引爆"超新星爆炸影像,这场史诗级的宇宙终章,让科幻情节照进了现实。
这颗编号为SNR 0509-67.5的恒星遗迹,位于16万光年外的大麦哲伦云——银河系的一个小型伴星系。虽然早在2000年代初人类就已发现该遗迹,但直到最近,天文学家通过高倍望远镜观测其分层结构时,才惊现其中隐藏着惊人证据:一种长期存在于理论中的罕见现象——"双引爆"机制。
![]()
何为"双引爆超新星"?它为何如此重要?
让我们从基本原理说起。当类似太阳的恒星耗尽燃料时,它并不会像大质量恒星那样发生剧烈爆炸,而是会坍缩成一种超高密度的地球大小天体——白矮星。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特别是当这颗白矮星还拥有一颗邻近的伴星时。
白矮星如同宇宙吸血鬼,会不断从邻近恒星吸取物质——尤其是氦元素。多数情况下,这些攫取来的物质逐渐堆积,最终导致白矮星失去稳定,爆发成为Ia型超新星。这类爆炸的亮度足以照亮整个星系。传统理论认为,白矮星必须达到特定质量极限——即钱德拉塞卡极限(约为太阳质量的1.4倍)——才会发生爆炸。
![]()
但最新观测表明,这一理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
这种 "双引爆 "理论认为,白矮星无需等待质量累积至临界点即可爆发。相反,其吸积的氦层会率先在表面点燃,产生强大的内向冲击波,继而引爆核心——形成由外向内与由内向外两次连锁爆炸。
这一过程长期停留于理论假说阶段,从未有人真正观测到两次爆炸的实体证据,直到这项最新发现颠覆认知。
![]()
![]()
恒星爆炸的指纹密码
研究人员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运行的甚大望远镜(VLT),使用一种名为 MUSE(多单元光谱探测器)的特殊仪器,对 SNR 0509-67.5 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观测。
他们的发现非常壮观:两层不同的钙壳,一层嵌套在另一层里,在太空中不断膨胀。这些钙层就像是恒星的考古发掘现场——它们讲述了一个凝固在时间中的故事。
科学家们说,外壳是氦爆炸的残留物,而内壳则来自核心爆炸。它们共同构成了双引爆超新星的明显特征。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的图像清晰地显示了这些层次结构,闪耀着蓝色光芒的钙质区域像宇宙涟漪一样遍布整个星系。
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白矮星以这种戏剧性的两阶段方式死亡,这项发现将改变很多。
![]()
超新星是宇宙的标尺
如果你想知道天文学家是如何测量宇宙的大小或计算宇宙膨胀的速度的,那就请看看 Ia 型超新星吧。这些恒星爆炸被视为“标准烛光”,因其亮度基本恒定,科学家可以用它们来估算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的距离。
但关键前提是:该测算方法成立的条件,是所有Ia型超新星均遵循相同爆发机制。
这项新发现带来了一个转折:如果其中一些超新星是由源自"双爆轰"而非传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下单核爆轰,这可能意味着亮度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虽然这些差异可能很微妙,但它们仍然会影响宇宙学中使用的高精度测量,比如宇宙膨胀的速度和我们的暗能量模型。
没错,一颗死亡恒星连续发出"轰—轰"两次爆轰,或将颠覆我们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体系。
![]()
宇宙炼金术:元素诞生之地
超新星不仅是宇宙奇观,更是元素熔炉。白矮星爆发时,会合成铁、镍、钙等重元素并抛洒至星际空间——这些元素终将成为行星、岩石乃至生命体的组成部分。
双爆轰模型彻底革新了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认知。由于氦层与核心是先后独立引爆的,其产生的元素丰度比例,与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单次爆炸截然不同。这项发现让科学家能更精准地追溯生命基础元素的起源,以及它们在星系中的传播机制。
![]()
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抛开科学价值,这幅影像本身便令人震撼。当你凝视SNR 0509-67.5遗迹时,所见实为宇宙涟漪效应——这场宇宙级爆炸的视觉余韵,至今仍在星际空间回荡。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恒星背景与钙壳中鲜艳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更深层次知识的路标。它们帮助我们追踪恒星如何生灭、星系如何演化以及宇宙本身如何运转。
这次观测不仅验证了理论假说,更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里程碑。白矮星爆发机制之谜已困扰学界数十载。现在,有了这项突破性发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相。
![]()
![]()
下一步探索方向
这一发现正推动科学家重新审视其他超新星遗迹,寻找双爆轰的蛛丝马迹。既然SNR 0509-67.5存在这种特征印记,其他遗迹或许亦然。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更强大的观测设备投入使用,宇宙中散布的更多恒星"二次死亡"案例或将浮出水面。
每一个新发现都将帮助我们完善模型,改进测量方法,更好地了解宇宙奥秘。
![]()
结论
天文学家很少说:“我们目睹了一颗恒星的两次死亡”。白矮星双爆炸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奇观。它更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
从重塑我们的恒星爆炸理论到可能改写我们测量宇宙的方式,这类发现注定将革新教科书,并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因此,下次当你仰望夜空时,请记住:有些星星不会温柔地步入长夜。它们会熄灭两次,只为让我们不曾错过这宇宙盛宴。
![]()
责任编辑:陈玮菁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
奥塔哥尖塔石与银河
影像提供与版权: Kavan Chay; 文稿: Ogetay Kayali (Michigan Tech U.)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