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钓鱼用啥饵最好?你问100个钓鱼佬,其中的90个都会给你同样的答案:蚯蚓。如果这蚯蚓还是新鲜的,刚从湿漉漉的泥地里挖出来的,那最好不过了!小的直接往鱼钩上挂,能钓鲫鱼、黄辣丁这样的小鱼;大的剪成几段再挂上钩,则适合钓鲤鱼、黑鱼这样的大鱼。
确实,甭管鱼是大是小,但它们似乎都爱吃蚯蚓,这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了。但你有没有想过,鱼和蚯蚓一个在水里,一个在泥里,原本永世不会相见,鱼又为什么会唯独钟情于蚯蚓呢?是它们的味觉和嗅觉特别灵敏吗?实际上,有科学家团队对这个问题专门做了研究,结果颠覆传统认知:鱼喜欢的,其实并不是蚯蚓的“味道”!
![]()
颠覆认知的实验
以咱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鱼喜欢吃蚯蚓,大概是因为蚯蚓有着独特的土腥味,又会不停蠕动,在水中就能特别吸引鱼的注意,诱惑它们前来吃食。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咱们稍加控制变量,就能揭晓谜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一家鱼类研究中心就做了这么一项实验:他们提前养殖了没吃过蚯蚓的鲈鱼,放入准备好的鱼缸中,又在其中放了一些形态上看起来像蚯蚓的塑料蠕虫饵,来观察鲈鱼会不会捕食这些假蠕虫。
这样的塑料蠕虫没有蚯蚓的土腥味,更不会像活物那样蠕动。然而,鲈鱼仍然会吞食它们。
![]()
为了进一步接近真相,研究团队又在缸内放入了一些方块状的塑料鱼饵,以做对照。结果显示:鲈鱼仍然倾向于吞食长条状的塑料蠕虫饵。
也就是说,鱼爱吃蚯蚓,真和蚯蚓的味道没有关系,而只是喜欢它们长条的形状而已!
![]()
此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另外一个研究团队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鱼缸中同时放入活蚯蚓以及机械模拟震动的假饵,结果实验用的虹鳟鱼对两者的攻击率几乎相同,而对静止的蚯蚓却毫无兴趣。俗话说“活蚯蚓比死蚯蚓更招鱼”,还真没说错。
这样一来,答案就昭然若揭了:蚯蚓最吸引鱼的,并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既长成了一长条,又会动,仅此而已。
根据这样的结果,美国钓鱼佬们还整了个新的钓鱼办法——路亚钓法,即直接通过人工制作的假饵模拟小鱼、小虾、蠕虫等活物的自然动作,来吸引鱼类上钩。这样的钓法后来也传入了咱们中国,根据网友们的反馈,效果还不错!
![]()
为啥偏是长条形
知道结果了,你可能还会好奇:为啥鱼就偏偏喜欢长条的食物?难道它小小的脑子里还形成了意识,还能有审美吗?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也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从历史上看,咱们对鱼和蚯蚓都来个追祖溯源——在大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鱼的祖先刚刚从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大致长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而蚯蚓则还是一种环节类蠕虫,是一种“鳃曳动物”,和鱼共同生活在海洋里,也是鱼食物的重要一环。
![]()
后来,由于地球地质的变迁,这些蠕虫中的其中一支离开了海洋,进入了淡水河、淡水湖中。慢慢地,它们中又有一部分离开了淡水河湖,进入了湿润的土壤,也就逐渐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蚯蚓。
也就是说,鱼爱吃蚯蚓,其实是一种历史传统——鱼还挺不“忘本”!
![]()
而从现在鱼类的生态环境来看,许多鱼类的天然猎物,例如小鱼、虾、昆虫、水生蜈蚣等,要么也呈现出长条形,要么在移动过程中会快速摆动身体,其运动轨迹和频率都和蚯蚓相似。
这样一来,哪怕鱼和蚯蚓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土里,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鱼见了蚯蚓,就会被它的形态激发出捕食的本能,触发攻击行为,从而上了人类的钩。
![]()
这也挺合理的,毕竟,把时间往前拨个几亿年,现在的蚯蚓和鱼类的天然猎物们,可能都还是一家人呢!
根据这样的原理,现在不少钓鱼佬都会使用更广泛存在于水中的红丝虫,也就是俗称的“水蚯蚓”,来代替相对而言更难寻找的土壤中的蚯蚓,来做钓鱼的饵料,效果同样不错。
![]()
出人意料的感知能力
这么看来,鱼似乎是一种很傻的动物——只要是长条的东西,哪怕是片塑料也得上去尝尝咸淡,啥也没吃到胃里,就断送了自己的小命。然而,鱼类的感知能力却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它并不是太“傻”了,而是太“敏感”了。
鱼首先有着独特的触觉器官,也就是“侧线系统”。它沿着鱼两侧的中线,从头部延伸至尾部分布,其中布满了神经丘。
通过这样的触觉系统,长条状物体在水中拖动而产生的特定频率的振动,可以轻易地被鱼所捕获。水下环境往往十分黑暗,稍有动静更是容易变得浑浊,可视性极低。但有了侧线,鱼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水流信号锁定目标方位。
![]()
同时,虽然鱼并不是因为味道才爱吃蚯蚓,但鱼也拥有发达的味觉系统——这并不代表鱼能和人类一样品尝酸甜苦辣咸,而是体现在更细微的方面。
鱼类的味蕾并不仅存在于口腔内,还分布在触须、鳃、唇、体表甚至鳍上。它们对特定微量物质的感知力远超人类,例如尖吻鯻对甘氨酸的敏感度就是人类的1000万倍,能感知浓度极低的氨基酸;而根据实验数据表明,部分鱼类的味觉灵敏度甚至是人类的6~60倍。
![]()
有生物学家用文学性的语言这么形容鳗鲡:“能在极大水域中感知一滴来自家乡的水。”
这样细致入微的味觉感知力使得鱼类可以在水中轻松地寻觅到生存所需的蛋白质,甚至通过水中的化学物质(如氨基酸)进行长距离导航——也因此,即使没有指南针,鱼儿们也能在特定的季节完成洄游。
另外,鱼也并不像大众以为的那样,是“色盲”。相反,一些淡水鱼能识别红、黄、蓝等颜色,尤其在浑浊水域中,鲜艳的红色和粉色最易被察觉,而蚯蚓的粉红色体表恰好符合这一视觉偏好。
![]()
结论
蚯蚓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成为鱼饵的主流选择,既是因为用它做饵,效果确实不错,也是因为它在野外环境中较为容易寻获。但如今已经出现了不少更方便使用的人工鱼饵,蚯蚓做饵的劣势也逐渐凸显了出来,例如对肉食性大鱼和素食性鱼类的吸引力有限、自身重量过轻等。
不过,现在的你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挑选不同的鱼饵,来大大提升你的上鱼率了。在形状上,长条形、小鱼小虾形最为适宜;在形态上,能模拟活物运动的最佳;在颜色上,红黄蓝等鲜艳颜色适合,在深水区则最好使用红粉色鱼饵;如果还能在饵上添加一点含有微量元素的调味剂,那就更好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