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季或夏季,下一场小雨,人们就会在树下、墙角、草地上发现蜗牛。蜗牛这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背部有螺旋形的壳,用来保护自己的身体以及头、足和内脏团,头部还有两对触角,它可是位名副其实的“御宅族”哦!
通常我们把生活在陆地上的贝类称为蜗牛,因为它的呼吸器官不同于水生的种类,鳃完全消失,形成类似肺的组织,更适于陆地上的呼吸。因此,在分类学上把蜗牛归于贝类中的肺螺类。
蜗牛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全世界已知贝类约有20多万种,陆生贝类约2万~3万种,中国约7000~8000种,是个大类群。蜗牛行动缓慢,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森林、灌木、菜园、农田之中,只有最干旱的沙漠和最寒冷的极地地区尚未驻足,分布这么广泛,其原因还是个未解之谜,有待研究。
![]()
蜗牛的贝壳不够美丽,但足够精致和多样,让人有足够的理由对其欣赏和研究。蜗牛的贝壳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纵向的生长线,这些生长线代表了壳口以前的位置,尽管使用“生长线”这个名称,当时却代表了生长暂时停止的时间。
因为蜗牛的生长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沿螺旋方向间歇性的生长。蜗牛对环境条件很敏感,在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要比贫乏条件下生长得快。在蜗牛的一生中,生命早期的生长也快些。缓慢的生长导致生长线会挤在一起,并且一年中产生的生长线数量也少。
![]()
蜗牛的一生都详细记录在贝壳上。贝壳反映了它生命中的各项日常活动和生存的独特环境,也是蜗牛一生都不曾离开的居所。自然界中蜗牛的贝壳多为右旋。右旋,是指从贝壳的顶端观察,沿壳顶至壳口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叫做左旋。
一般而言,螺旋的方向随种类不同而不同,在相同物种内非常稳定。螺层的数目在不同种类中常常不同,可以用来区别种类,不过螺层的数目是随着蜗牛的年龄逐渐增加的,成年的蜗牛螺层数比幼年的要多。用螺层数来区别种类,必须要弄清是不是成熟个体才行。大多数蜗牛成体的壳口会反卷过来,也有一些不会这样。
“无与伦比”的身体结构
蜗牛的整个身体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三个部分。它的头部有两个触角,足部很肥大,适于爬行,内脏团永远藏在贝壳里。
蜗牛爬过的地方总会留有一条痕迹。这个痕迹就是蜗牛的足腺分泌的黏液,它使足部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若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观察,就可以看到它的腹足呈波浪形的运动。
![]()
蜗牛的触角很特别,平时都缩在壳里,爬行的时候,触角才会伸展出来慢慢活动。这时的触角像牛角一样,也许这就是人们叫它蜗牛的原因。蜗牛的头顶一对触角上有两个小黑点,这黑点就是蜗牛的眼睛。蜗牛缩在壳里时照样能觉察到外界的动静,这是因为当光线射进蜗牛壳的时候,经过壳内壁反射照在它的眼睛上,这样便能知道外面的动静。
现代医学中的胃窥镜就是依据此原理发明的。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走路时如果触碰到障碍物,就会改变行进的方向。蜗牛的视力很差,研究表明,蜗牛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厘米,在强光下只能看到4~5毫米。
![]()
让人难以置信,蜗牛的牙齿虽然小得难以用肉眼看清,但数量之多排名世界第一。蜗牛的口腔内有135排牙齿,每排100余颗,形成其独特的器官——齿舌。蜗牛的齿舌就像一把锉刀,摄取食物,开掘隧道。法国人蓬热这样描写了蜗牛,“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过泥土”。它们不挑食胃口好能够摄取多种蔬菜、瓜果、腐殖质甚至厨余垃圾,能从石灰质岩石上摄取钙质。在极其适宜的环境条件中,还有捕食其他蜗牛的肉食性蜗牛物种。(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