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前期家庭追求的贵重物品有所谓"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随着经济发展家电逐步兴起,八十年代后期冰箱、彩电、洗衣机陆续出现。到九十年代结婚时,彩电、影碟机、音响构成典型的“新三大件”,是经济宽裕家庭的婚嫁标配,音响尤其代表生活品质的提升。音响在九十年代嫁妆中的普及度与家庭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并非所有家庭都能配置,但已成为衡量婚嫁“面子”的重要符号,换句话说中国的第一波音响普及,并非纯粹拿来享受音乐。
另一个例子是同时期钢琴热开始席卷中国,家庭里有一架木制的钢琴,有一个学钢琴的孩子,是一件时髦又体面的事情。市面上数之不尽的钢琴教培机构和宣传标语,暗示着家长们只要把金钱和精力投入到这架大机器上,就会获得理想的未来。在最高峰时期,多家机构曾出具报告显示,中国学琴儿童总数达3000万。然而,从两年前开始,钢琴销售突然急剧下滑进入颓势,至今仍未消解。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钢琴发布财报,出现上市12年来首次亏损。国内一些小型钢琴厂面临倒闭,有接近200年历史,堪称世界八大顶级钢琴品牌之一的德国高天(Grotrian)钢琴都传来破产重组的消息。市场萎缩、销量下滑、库存积压,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压垮了这家百年企业。
原因当然很多,消费降级和学科导向转变的潮流下,计算机、科技、体育类的培训变得很热门,成为了“中产家庭必备三件套”,而钢琴教育则变得远离刚需,颇为奢侈。家长精打细算后只能投资在跟学习直接相关、能快速看得见投入的目标上,譬如数学、英语等培训班。而且,小孩练琴是个“费妈”“费爸”的工作。父母不仅要管接送,督促孩子,还得陪着练习和了解进度。钢琴的入门不难,但是枯燥,越学越难,越难越不容易练。一些家长说,“不练琴的时候父慈子孝,练琴的时候鸡飞狗跳”,可见钢琴教育是一件举全家精力完成的事情。
回到正题上,为什么一些音响迷后来会退烧?关键原因是没有真正热爱音乐,起心动念可能是追赶时髦,比拚面子,而不是追求音乐带来的心灵感动。所以碰到环境风吹草动,或者自己索然无味,就干脆放弃音响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难把音响玩好,哪怕一大堆专家在短视频吹嘘指导,家里音响的声音始终不是自己喜欢的,慢慢地就觉得烦了,没意思了。再一个因素是音响器材的价格离开正轨越来越远,动辄数十万或百万元的消费才能进入Hi-End领域,门坎实在太高了。呼吁让孩子从小培养音乐美育,别把欣赏音乐当成学钢琴,要体验乐趣而不是练技巧,要陶醉音乐而不是拿加分,让音乐变成一辈子的好朋友。这样即使不买贵价音响,即使缺少好的聆听环境,为了音乐是永远不会退烧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