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照开,豪宅照住,明明有钱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这样的日子,从今天起彻底到头了。
“有本事让法院来抓我啊!”面对胜诉方讨债,一名“老赖”嚣张地喊道。他名下的财产早已转移,银行账户空空如也,却暗中使用他人身份证乘坐高铁,在异地星级酒店消费,子女就读于年费数十万的私立学校。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执行案件中屡见不鲜。而2025年7月1日,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实施,老赖们的好日子宣告终结。
01 拒执罪不再沉睡,三机关联手亮剑
“两高一部”此次联合发布的《意见》共二十条,核心目标直指“让法院判决书不再是‘一纸空文’”。新规剑指司法实践中的痛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简称拒执罪)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多年来,申请执行人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明明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明明知道对方转移财产,却无法追究刑责。执行难成为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障碍。
新规最关键的突破在于明确了公、检、法三机关在打击拒执犯罪中的职责分工与衔接程序,彻底堵住了推诿扯皮的空间。
根据《意见》,人民法院发现涉嫌拒执犯罪的,必须立即制作案件移送函及执行情况说明,将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则必须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复杂案件最长三十日),不立案则需书面说明理由。立案审查期限被严格限制,避免了“石沉大海”的拖延。
02 刑事自诉,申请执行人的“兜底武器”
当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立案后撤销案件怎么办?《意见》给出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申请执行人可以直接提起刑事自诉。
这一“兜底武器”的启用条件是:申请执行人有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其人身、财产权利;且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不予接受、三十日内不予答复或不立案,或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一位资深执行法官解释:“这意味着即使公权力机关不追究,申请执行人也能凭《不予立案通知书》等材料,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法院必须受理。维权路径从未如此畅通。”
更关键的是,在自诉案件审理中,法院需同时对被转移财产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刑事责任追究与财产执行同步进行,避免“人进去了,钱也没了”的尴尬。
03 三招让老赖坐牢比还钱简单
“新规简单说就是让老赖坐牢比还钱都容易。”一位法律博主形象地总结出三大关键变化。
第一招:法院7天内必须移送线索。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老赖转移藏匿财产,法院必须在7天内整理证据并移送公安机关,不得拖延。
第二招:公安30天不立案,检察院直接督办。公安机关接到移送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复杂案件30日内)。若法院认为公安应立案而未立,可提请检察院监督。
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公安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应当通知公安立案,公安必须在15日内立案。
第三招:申请执行人可直接刑事自诉。当公安不立案、检察院不追责时,申请执行人可凭证据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三部门互相推诿的后路被彻底切断。”一位基层检察官表示,“监督机制的刚性化,让拒执罪真正‘活’了起来。”
04 手把手教你:2025年如何让老赖付出代价
对于深陷“执行难”困境的债权人,新规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收集关键证据:保存好生效判决书、对方有财产的证据(如银行流水、房产信息)、对方转移财产的线索。特别留意诉讼期间就开始的财产转移行为——新规明确诉讼中转移财产也算拒执。
向执行法院申请移送公安:要求法院将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意见》,法院必须向申请执行人开放执行卷宗中的证据,降低举证难度。
公安不立案则走自诉程序:拿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自诉需提交刑事自诉状、生效法律文书、拒执证据、公安/检察院不处理证明等材料。
重点证明对方“有能力执行”:哪怕只能还部分欠款却拒不支付,也算“有能力执行”!尤其是对拒不支付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的老赖,新规明确要从重处罚。
一位处理过数百起执行案件的律师提醒:“发现执行法官消极执行?现在可以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自诉时找不到对方?可请求法院让公安协助查找。新规给了债权人前所未有的‘武器库’。”
05 2025信用惩戒,让老赖寸步难行
除刑事追责外,2025年针对老赖的配套信用惩戒措施全面升级,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严密网络。
穿透式财产核查:法院通过“五查系统”覆盖存款、房产、车辆、股权、保险等资产,并与支付宝、税务数据联动识别“假贫困”;数字货币钱包、预付费卡等新型资产首次纳入申报范围。
消费与职业限制:禁止乘坐飞机高铁,滴滴专车、神州租车等平台对失信人账户自动封禁;不得担任企业高管、教师、律师等职位。
政审连带责任:失信被执行人子女报考公务员、军校、警校时,直系亲属失信记录将直接导致政审不通过。2024年浙江一考生因父亲失信被国防科技大学退档。
唯一住房不再安全:江苏已试点拍卖唯一住房;微信/支付宝余额超1000元自动划扣;新增拘留触发条件包括隐匿房产、虚假申报收入或违反限高令。
技术手段的运用让监管如影随形:法院上线失信被执行人电子监控系统,通过GPS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掌控老赖方位和行为轨迹。
“电子监控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失信治理从传统手段向智能化手段的转型。”一位执行信息化专家指出,“失信成本已远超想象。”
06 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一步
新规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个案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强调:“通过刑事威慑与程序衔接,压缩‘老赖’逃避空间,尤其保障赡养费、劳动报酬等民生权益,传递‘拒执必究’信号,提升司法公信力。”
普通公众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新规也警示需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消费、贷款、理财等活动中应及时履行合同义务,避免因失信带来的诸多限制。
“在法师面前人人平等,对老赖严惩不贷给社会一个祥和的气氛。”一位网友在政策新闻下的留言获得高赞。而也有网友担忧:“问题是法院也不积极啊!”这一疑问在新规实施的监督机制中找到了答案。
2025年实施的新规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一步。未来将加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与运用,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的深度融合,实现信用管理精细化和精准化。
强化法律、市场与社会多种机制,逐步建立人人守信、失信必罚的长效机制。
“让法院判决书真正管用,不再是‘一纸空文’!”这是“两高一部”新规的核心目标。随着新规实施,一名网友在政策讨论区的留言获得高赞:“在法师面前人人平等,对老赖严惩不贷给社会一个祥和的气氛。”
也有网友表达担忧:“问题是法院也不积极啊!”这一疑问在新规设计的监督机制中找到了答案——当法院消极执行时,可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当公安不立案时,检察院将强制监督。
2025年,赖账的成本已远超金钱,而是自由与尊严的代价。随着新规落地,那些仍怀侥幸心理的老赖们终将明白:司法尊严不容挑战,生效判决必须履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