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要反驳一番,非要把你辩驳得哑口无言才肯罢休。
这种行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抬杠”。“抬杠”一词究竟从何而来,“抬”的又是什么“杠”?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段饶有趣味的民俗故事。
“抬杠”一词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与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一些地方会通过举办“抬杠会”来庆祝元宵节。
“抬杠会”的形式别具一格:众多身强力壮的人齐心协力抬着一根粗壮的木杆,木杆上安装了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纱帽的丑角。
椅子上的丑角可不是简单的摆设,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机应变地回答前来逛花会的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
前来提问的可谓五花八门,提出的问题也是稀奇古怪。然而,无论面对怎样刁钻的问题,丑角都必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应答自如。
在一来一往的问答过程中,提问者和丑角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争论、批驳。他们妙语连珠,互不相让,场景十分热烈。
他们之间的问答,经常逗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现场气氛热闹非凡。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形象地称作“抬杠”。
除了上面说的源于民俗活动的说法外,关于“抬杠”一词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人独具匠心地开了一家“抬杠铺”。这家店铺的老板凭借自己伶牙俐齿、能言善辩的本事,专门与人“抬杠”赌输赢。
![]()
令人称奇的是,他竟然在“抬杠”的过程中赚了不少钱。甚至,他的“抬杠”本领高强到连张果老和孔子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败在他的嘴上。
有一天,张果老骑着毛驴路过这家“抬杠铺”,被店内热闹的氛围所吸引,一时兴起,便拿出银子与掌柜下赌注,打算一较高下。
掌柜见张果老上门,便开口问道:“你平日里总是倒骑在毛驴背上,那我问你,你可知毛驴的脸为何总是朝后?”
张果老平日里虽然见多识广,但面对如此奇特的问题,竟一时语塞,瞠目结舌,答不上来,最终只好认输,乖乖地掏出银子。
后来,孔夫子也听闻了这家“抬杠铺”的名声,前来一试身手。掌柜见到孔夫子,开口便问:“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你说的?”
![]()
孔子答:“正是。”掌柜追问:“如果你的父母生病卧床,急需你在身边照料,可此时远方又有一件关乎天下苍生的大事非你不可,你该如何?”
这一连串犀利的问题,让孔子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也只能无奈地输掉了身上仅有的二两银子。
孔子的弟子子路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抄起一把杀猪刀便来到了“抬杠铺”。子路对掌柜喊道:“我说你的头不过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来称称!”
掌柜见子路来势汹汹,且提出的问题如此刁钻,自知无法应对,只好乖乖地将孔子输掉的银子如数奉还。
这个孔子“抬杠”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抬杠”一词也随着故事的传播而逐渐为人熟知,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
后来,“抬杠”一词从最初的民俗活动和特定故事中走出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俗语,用来形容那些毫无意义、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争辩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喜欢“抬杠”的人,他们不论别人说什么,都要反驳一番,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这种过度“抬杠”的行为,往往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抬杠”,从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演变成不良沟通的用语,时刻提醒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要保持理性和尊重,避免陷入无谓的“抬杠”之中。
亲爱的朋友,您身边是否也有喜欢的“抬杠”的人?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