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老房子翻出个旧石磨。爷爷蹲在旁边摸纹路,说过去用这磨豆花饭。推一百圈才出浆,等水烧开冒小泡才点卤水。
![]()
现在村里只剩张伯会调胆水,八十多了手抖得厉害。奶奶立夏总去新麦田薅秸秆,说那柴烧锅巴最香。铁锅得用猪油擦三遍,米炒到半透明再加水。
火候靠松针和硬柴,现在煤气灶哪能烧出那焦香?
小时候跟外婆摘榆钱做糕,挑带露水的嫩叶子。
泡七次水才舂粉,现在超市卖的机器压的,没那清甜味。徽州腌菜焖肉最费工夫,白菜揉盐顺九圈逆九圈。腌菜坛子压石头,去年吃农家菜,老板说年轻人嫌麻烦。
![]()
改用高压锅半小时就出锅,哪还有老坛的酸香?湘西竹蒸笼快绝迹了,我妈说小时候家家都有。蒸肉时蒸汽从篾缝钻出来,机器模具哪有竹子熏味?
这些菜以前是穷日子填肚子的法子,现在倒成了稀罕物。
村里搞旅游摆体验摊,来的人拍照发圈,没几个真想学。
前两天刷到个短视频,年轻人问豆花是不是奶茶配料。
![]()
我盯着屏幕半天,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叹气。广州博物馆复原过消失的名菜,从旧账册里翻菜谱。
可民间老手艺没进博物馆,说没就没了咋办?国外也有老菜消失,炸冰激凌、法式蘸酱三明治难寻。餐饮潮流变得快,可有些味道是一代人的命根子。
张伯总说“手艺人走了,手艺就跟着走”,这话扎心。机器是快,可老石磨推出来的豆花,多了手温的甜。
新麦秸秆烧的锅巴,藏着晒谷场的太阳味儿。榆钱糕泡七次水,泡的是外婆蹲在井边的背影。腌菜坛子压石头,压的是老辈人过日子的耐心。
![]()
竹蒸笼的篾缝钻蒸汽,钻的是灶屋飘着的烟火气。
这些哪是菜?
是刻在记忆里的乡愁,是活的老物件。村里小孩说“学这干啥,又不赚钱”,听着难受。
可没了这些,以后给孙子讲“以前有个石磨”,他能懂?
老手艺能不能传下去,得看咱们愿不愿意伸手接。哪怕周末跟老人学做一次,也算给老味道续口气。
个人回忆难免有偏差,您家有快消失的老菜吗?欢迎留言说说,别让这些味道真成了“过去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