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其实吧,在胖胖看来,酒不是坏东西。
它有点像火。能暖人,也能烧人。
不过,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往往藏在他喝醉之后。
那时候,没有面具,没有自控,只剩下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有人喝醉了话多,有人喝醉了哭,有人抱头痛哭,有人非得打电话给前任。
但也有人,一喝多就要打人、砸东西、作妖。
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很多人不是喝醉了才失控,是他本来就有暴力的种子,只是酒精替他找了个出口。
这不,最近法治进行时就报道了一桩因为一把伞引发的闹剧:
6月28日,广州花都一家酒店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
两名男子借用酒店雨伞时,因拒绝预付50元押金被前台婉拒。结果其中一名男子情绪突然失控,拿起矿泉水瓶砸向前台人员头部。在旁边有一名同事质问“你干什么打人?”的情况下,对方不但没有收手,反而直接又砸了第二人,并嚣张地说道:“砸你怎么了!”
随后甚至当场大言不惭地说:“送两把伞都不肯?你报警就是了!”
据法治进行时报道,两名受害前台人员均已入院治疗,其中一人头痛发烧持续不退,另一人起身头晕,状况堪忧。而施暴男子目前已被警方行政拘留。
一把伞,押金50块。
问题不是伞,也不是酒,而是人的心性。
一个人要多目中无人,才会当街砸人头,然后放话“砸你怎么了”?一个人要多流氓,才会觉得别人不给你送伞是“天理不容”?
很多人习惯把醉酒后的失控行为归因于酒精,好像只要沾了酒,就一切都可以归为“不是本意”、“喝多了没意识”。
但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有些人喝醉了,睡着了;有些人喝醉了,话多点、脸红点,顶多走路不稳。
可偏偏有些人,酒一进身体,戾气也跟着飙升,非要打人、摔东西、冲人发火,才算过瘾。
这就不是酒的问题。
而是他平常就没压住的暴力、怨气和控制欲,一直藏着,一直等着个出口。
说白了,酒不是他们“变坏”的起点,而是他们“暴露本性”的通道。
这次广州的事件中,打人的男的根本不是临时起意。
你看他一开始用矿泉水瓶砸人,别人问一句“干嘛打人”,他非但不收手,还再砸第二个,并且嚣张说“打你怎么了”,这不是“喝多了”的失控,这是“我想砸,我不怕后果”。
他的逻辑非常清楚:你不给我伞,我打你。你反驳我,我再打你。
他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可能觉得你不会反抗,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前台说得很清楚:收押金,是因为伞是酒店物品,借出后遗失由前台个人承担。
这话已经很客气、很人道了,押金又不是不能退。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服务行业,常常被逼到一个尴尬的角落:既要讲规则,又不能得罪人。
有些客人不讲理,以为是“被服务者”就把自己当成大爷,其实这不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做法。
退一步讲,就算是雨大,就算是住了很多天,那又如何?规矩就是规矩,你可以协商,但不能威胁,更不能动手。
问题就在这,很多人现在连“协商”都不会了,动不动就上升到对抗、羞辱、攻击。
他们觉得“我掏了钱,我是上帝”。可作为消费者,是要有基本的教养和尊重的。
再扯扯另一点:
什么“酒桌文化”“喝酒才能谈生意”、“一醉解千愁”……表面上是交际工具,实际上是一种很原始的压力释放方式。
它能让你短暂“做回自己”,但也可能让你暴露出那份原本你拼命掩盖的暴力人格。
而一旦社会对这种行为“理解”,甚至淡化处理,受伤的只会是更多无辜的人。
这次事件中,两个前台员工,明明守规矩,最后却一个住院头晕、一个高烧不退。
而那个打人的人,被拘留了,这是一件好事。
一个人,不是看他清醒时怎么表现,而是看他在边缘状态下,是不是还保有人性。
人性的底线,不是你在正常状态下讲理的时候,而是你在发疯、在愤怒、在喝醉之后,是否还不去伤害别人。
暴力不是偶然,而是积蓄已久的选择。
酒,不是替罪羊。
暴力,没有借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