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正值抗日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宋时轮突然离开一手创建的冀东根据地。这一走就是5年,虽说这5年时间他也没有荒废,在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深造学习了,但还是有些可惜。毕竟当时抗日战场更需要他,学习的时间还能另找。
![]()
离开战场的这5年,也可以说是宋时轮坐冷板凳的5年(毕竟其他将领学几个月就会回战场),其中有他个人的想法,也有某件事的影响。
高志远,1907年生,土生土长的冀东人,念过几年私塾。学业中断后便回家种田了,通过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再加上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高志远萌生了爱国思想。
九一八后,受从东北逃亡出来的大学生影响,他变卖家中部分田产,联络乡人,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义勇军”。可是就在准备武装支援“长城抗战”时,被土匪缴了械,队伍被迫遣散。
之后,高志远结识了我党的北平学生运动领导人王仲华。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以自卫民团为名,再组建一支抗日部队。在1938年夏与李运昌等人一起领导冀东大起义前,高志远发动过马城起义,打过古城之战,并刺杀过大汉奸刘佐周(这让他的名字传遍华北各地,他由此成为一位传奇英雄)。
冀东大起义时,高志远担任冀东抗联总司令;为协助这场起义,宋时轮与邓华率领八路军4纵前来支援。双方会师后,宋时轮被中央任命为冀察热辽军区司令,负责开辟上千万人口的冀察热辽抗日根据地。
![]()
当时毛主席从战略角度,建议宋时轮以雾灵山为依托建立和发展根据地;但宋时轮从后勤角度看,雾灵山地广人稀,部队后勤问题不好解决。最后,宋时轮选择东北抗联活动过的都山。然而在部队过长城、去都山的时候,遭到日寇的伏击,一番苦战后退回冀东。
不久,日寇大举进攻冀东,我军无法在失去青纱帐(即田野里高而密的植物,可以作为极佳的隐蔽场所)的冀东平原迎敌。而且冀东抗联人数虽众,但大都是没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农民,战斗力堪忧。因此宋时轮决定退回平西,对冀东抗联整训一番,再想办法打回冀东。
宋时轮的想法遭到李运昌、高志远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冀东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打不过日寇也能站住脚,不能把冀东白白放掉。他们没能说服宋时轮,八路军4纵和冀东抗联最终向平西撤去。由于日寇多次阻击、组织得不够严密等种种原因,原先5万多人的冀东抗联,到平西后只剩3千多。
在平西,冀东抗联消失,冀东抗日支队成立,高志远任支队司令。之后的数月时间,宋时轮和邓华亲自抓这支新部队的训练。他们战斗力提升了,打回冀东的欲望(都是冀东本地人)也逐渐变得强烈,高志远代表他们向组织提出返回请求。
![]()
当时萧克刚到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根本没有马上返回冀东的打算,而是选择继续整训,摸清部队情况。对于高志远的请求,萧克拒绝了。据他的回忆录记述,他一到平西就收到了来自地下党同志,关于高志远心存不满,正与日本人秘密谈判,阴谋叛变投敌等情况的报告。
当时军事形势非常严峻,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对挺进军和根据地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是灭顶之灾。因此,萧克果断派人控制住高志远,准备公审严惩。跟高志远相处时间比较长、又并肩作战过多次的宋时轮和邓华,不相信高志远会去当汉奸,便态度一致地反对萧克。
脾气火爆的宋时轮,冲到萧克工作地,与之拍桌子吵了一架。可是高志远还是没保住,被公审处决了。对于此事,萧克无论在回忆录,还是1995年的再提,观点和态度依旧没变,仍认为高志远是“野心极大的叛变分子,没有处理错”。萧克还找到当年公审大会的检察长杨春甫,提供当年处决高志远时,高本人“认罪伏法”的相关材料。
受处决高志远和带头撤退冀东的影响,宋时轮不久离开平西,回到延安学习,再没上过前线。直到抗战胜利后,与陈毅一同来到山东根据地,担任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
![]()
邓华本来也是回延安学习的,军委的审批都下来了,但是被有关负责人几次劝说动员,最后前往雁北组建第五军分区和主持新军分区的工作。如果邓华离开,应该跟宋时轮一样,会缺席抗战后半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