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六月初一,村里又在争“三伏热不热,六月看初一”准不准。老王蹲在树底下剥毛豆,嗓门儿大得很:“去年六月初一下雨,三伏热得风扇都烧了!
![]()
”李大爷翻出旧本子,指给我看:“2015年六月初一晴,三伏四十天,玉米晒死了大半。”刘姐擦着柜台插话:“2019年六月初一雨没停,三伏倒是凉,可稻田全发霉了。”老张是镇气象站的,发来数据:“今年三伏7月20到8月18,30天,比去年少10天。
”他又补了句:“近十年三次30天三伏,最热是2017年,高温预警发了半个月。
”村口老李骑三轮路过,车斗堆着玉米:“以前看云识天气,现在看手机还犯迷糊。
![]()
”科技局小赵说在开发小程序,把老话和卫星数据往一块儿凑:“上周测了,六月初一降雨跟二十年模型挺对。”我扫了眼手机,显示未来三天晴转多云,三伏具体温度还没个准信儿。
田里庄稼叶子蔫巴巴,收割机司机抹着汗:“再不下雨就得浇地,去年抗旱的苦可不想再来。
”老人们蹲墙根儿看云,新装的测温仪闪着红绿灯似的数字,没人多看一眼。微信群炸了锅,有人晒六月初一晴天照,喊“今年凉快”;有人骂“数据造假”,吵得面红耳赤。农谚说“六月初一晴,三伏热死牛”,可去年下雨照样热;又说“六月初一雨,伏里凉飕飕”,可那年雨多庄稼烂。
![]()
小赵解释:“老话是老辈儿看天吃饭攒的经验,现在卫星能看云图,温度能准到小时。”刘姐女儿刷抖音“三伏养生”,评论区吵翻天:“老话过时了?
”“没老话,以前咋种庄稼?”李大爷合上本子:“老话像老茶壶,能装水;数据像新杯子,也能装水。”老张拍了拍他肩膀:“俩一块儿用,心里更踏实。
”未来几天副高咋走,环流变不变,才是三伏热不热的关键。
![]()
具体热到啥程度,还得看后天开始的天气咋变。你们那儿六月初一晴还是雨?今年三伏会热成啥样?
评论区聊聊!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源于公开资料,不代表官方立场。
![]()
数据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
因信息时效性等产生的偏差,作者及发布方不承担责任。未经许可,严禁商用或篡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