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本书以专题的形式详细考证和深入分析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岭南近代诗史问题,诸如“岭南诗派”、广州“汉军商氏”四家、香港绣诗楼和沧海楼,硕果诗社在香港和澳门等,对岭南诗史有拾遗补阙之功。
二、本书以香港诗词为主体对象,挖掘出少被关注的岭南近代诗人词人及其作品,牵涉一些穗港的文化交往,以其之诗文交际,牵联出诗人词人背后隐逸的近代诗坛网络,从中可见近代中国诗坛不为人知的交际。
三、近代江山零落,粤港澳近代诗人词人谱写时代悲歌,何去何从?本书记录了岭海旧文人在新旧时代交替间和中西文化冲突间的群体心态,呈现出岭南近代文人在时代动荡下的流动与交流关系。
四、本书引用内地罕见的香港诗词文学材料,记录零碎且有时代印记的现象,保留一些在香港清末民初花果飘零的时代来港文人个体的作品和理念,呈现岭南近代文学的不同面相,展现其离开母体后在香港的发展过程。
五、清末遗民在港怆念时艰,孤臣孽子,蝉鸣鹃泣。本书呈现了一个香港遗民诗人的避难世界。一批清末遗民诗人在港生活艰虞,其诗词作品写出了时代的忧患,反映了社会的脉动,本书通过解读这些遗民诗人的作品,呈现清末传统诗人群体在面对近代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的诗词寄托。
六、作者黄坤尧曾为香港诗词学会首席顾问,多年来在香港与粤地之间架设古典诗词创作、交流的桥梁,是岭南诗词学的权威专家,多年创办组织香港诗词创作比赛,多次担任粤港诗词大赛的评委。
七、本书硬皮精装,装帧用纸精美,内容充实有分量,值得相关研究者和感兴趣的读者深度阅读和收藏。
一、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诗人陈永正先生,以及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导师钟东先生作序推荐。
二、本书以专题形式对岭南近代诗史重要问题进行详细考证与深入分析,填补了岭南诗史研究的空白。
三、本书用诗之语言、诗人之心,评述粤地、香港、澳门等地近代诗人词人的作品和活动,此类内容在国内图书中较为罕见。
四、作者黄坤尧曾为香港诗词学会首席顾问,曾多次担任粤港诗词大赛的评委,并在香港主办过十余次诗词大赛。长期从事岭南诗词研究,是岭南诗词学的权威专家。
内容简介:近代中国,世局交替、动荡不已,却是岭南诗坛最辉煌灿烂的时期。粤人,领近代革命的风气之先,进步诗人发出“诗界革命”的呼声,影响遍及全国。近代香港,是遗民的逋逃地。五四运动后,香港传统文人抱残守阙,未肯放弃文言书写,传统文体不绝如缕,香港乃成维系坠绪之地。毗邻省港的澳门,与省港互相呼应,诗词创作亦呈一时兴盛。本书从粤省、香港、澳门三个角度,以专题的形式,对岭南近代诗词史上的一些重要诗人词人的作品专集、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诗学理论、诗社群体、交游轨迹以及“岭南诗派”等方面进行考证和分析,以探讨岭南近代诗人词人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感慨兴亡,抒发怀抱的精神世界和人情交际。
作者简介:黄坤尧,澳门出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毕业,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专业顾问、广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主要研究声韵训诂、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及诗词文的写作。著有诗集《清怀诗词稿》、《沙田集》、《清怀词稿.和苏乐府》等,散文集《舟人旅歌》、《清怀集》等,文学探索《温庭筠》、《诗歌之审美与结构》、《香港诗词论稿》等,学术著作《新校索引经典释文》、《经典释文动词异读新探》、《音义阐微》等,编纂《香港旧体文学论集》、《香港名家近体诗选》(合编)、《余事集——中华当代教授诗词选》(合编)等,整理辑佚《刘伯端沧海楼集》、《番禺刘氏三世诗钞》、《绣诗楼集》。
多年来致力推广诗词写作活动,担任“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全港学界律诗创作比赛”、“全港学界对联创作比赛”评判。筹办“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大赛”、“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大赛”、“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并担任评判。
名家推荐: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诗人陈永正:
本书是一部当代的诗话,一部诠释岭南近代诗词的著作。黄坤尧先生是一位大湾区的岭南人,对乡邦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所写的文字自然更亲切有味。先生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对诗歌体制源流了然胸中,掌握作诗的法度,熟悉各种技巧,知道诗人是如何去寄寓自己的感情,其解诗当别有会心之处。先生更是一位学者、诗评家,博闻多识,贯通古今,有深厚扎实的学问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的认识。先生的本职是教师,几十年间,在课堂上不懈地教诗、解诗、研究诗,本书也是先生长期诗教经验的总结。诗是美文,而以美辞释之,这是本书一大特色,也是有别于一些同类著作之处。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雅学双臻,堪称佳作。
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导师钟东:
本书是以“岭南”为地缘,以诗词传承为学缘,以文人活动为事缘,以时运交移为时缘,对岭南近代诗词文学与社会人事的关系,作了多维度多向度的研究。黄先生是诗词、散文写作的名家高手,作为有天赋的作家,他以丰富的、优秀的创作实践经验,来分析岭南近代的诗词历史和作家个案,也就能入木三分,而绝没有隔靴搔痒,诚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又是黄先生学殖深厚,一般人难于望其项背之处。黄先生这本专著,研究涵盖了近代岭南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维新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文学。岭南文学自古有“雄直”之气,我愿以岭北人的钦佩之心,推荐给天下有志于文学的人,读读此书,得雄直气。
目录:
序一(陈永正)1
序二(钟东)4
绪论1
第一编 粤省诗词学论述
“岭南诗派”相对论
——述论粤诗范畴及其发展
广州“汉军商氏”四家学述
——清末民初政治佚闻及诗书学术之侧影
廖恩焘“广东俗话七律诗”与诗律探索
广州词人张叔俦生平考述及其词初探
黄咏雩《天蠁词》的“事与流花去”
——《岭雅》的时代记录与粤港词坛的盛世
詹安泰的词学体系
第二编 香港诗词综览
《全粤诗》与近代香港
——近代香港对粤诗发展的影响
香港近代诗词的人文景观
——综述香港近代诗词发展和诗坛面貌
漂移的时空
——辛亥革命时期的香港诗坛
陈步墀绣诗楼所藏名家墨宝及其交游网络
——清末民初香港文坛交往录
陈步墀《绣诗楼丛书》与晚清文学在香港的发展
陈步墀《绣诗楼诗》与时代画卷
陈步墀绣诗楼词与香港清末词坛
刘景堂《沧海楼词》综述
——香港近代词坛的异军突起
香港番禺刘氏四家诗说
硕果社与20世纪初中期香港的诗词江湖
悱恻芳馨的邓芬诗词艺术
王韬《眉珠盦词》及其词说
——香港文学鼻祖的江南乡土怀梦
第三编 岭南诗人与澳门
《澳门记略》中的卢亭人
——屈大均诗对澳门的异域遐想
澳门郑家大屋与郑观应诗评说
黄节澳门诗研究
——黄节辞穗赴澳门的失意忧深
硕果社诗人群的澳门描述
![]()
![]()
书摘:
黄咏雩跟《岭雅》的关系也很密切。1948年,张北海任《广东日报》社长,开辟《岭雅》专栏,该专栏发表大量诗词作品。而黎国廉、叶恭绰亦拟结词社,提倡岭南词风。五月四日,叶恭绰《与刘伯端书》云:“愚在省时,本拟标一社名,以资维系。嗣意见不一中止。”
1948年8月14日,黎国廉、胡熊锷(伯孝,1880—1960)、张叔俦(1897—1969?)、冯平(秋雪,1892—1969)、黄咏雩、陈寂、朱庸斋等在叶恭绰的东园住所聚会,倡结词社,振起岭南词风。叶恭绰《琐窗寒》即订为首期社课。七月中旬,黎国廉《与刘伯端书·其二》亦云:“十日前叶裕甫邀同叔俦、伯孝、寂园、庸斋、咏雩、秋雪,在伊寓茗谈,拟结词社,并力嘱弟首唱。”案叶恭绰《琐窗寒》序云:“归里经年,杜门未出。初秋黎四丈偕伯孝、叔俦、秋雪、庸斋、咏雩、寂园诸君见访东园,读画烹茶,亦云雅集。漫成此解,伫俟应声。”又词末注云:“此词和者数家,惜已失去。”其实此词和作俱在,计有黎国廉《满庭芳》“叶斋雅集效东坡用三江韵”、胡伯孝《翠楼吟》“戊子七夕后三日,叶遐翁招集东园,适值日敌投降纪念日感赋”、张叔俦《声声慢》“叶遐翁约六禾、伯孝、秋雪、庸斋、咏雩、寂园诸公东园雅集,率成一阕,再叠前韵”、朱庸斋《烛影摇红》“遐丈寓斋小集各赋”、冯秋雪《八声甘州》“叶遐翁召集词社感赋”、黄咏雩《高山流水》“过遐庵论词曲,因题其仿夏仲昭画竹”诸阕,珠玉纷投,实为当日省港文化的盛事。
其实在叶斋雅集之前,粤省词人云集广州,词社酝酿初成,略具规模。首唱为詹安泰《醉蓬莱》,词序云:“戊子四月廿二日,张北海宴同人于广州之北园。黎六禾季裴、陈颙盦融、胡隋斋毅生诸老宿咸与焉。觥筹交错,行辈浑忘,庄谑杂宣,昔今在抱,爰赋此曲,以志胜缘。生不百年,清欢能几,刻此古音,殆不胜江山零落之感矣。”和作有黎国廉、黄咏雩、张叔俦、胡伯孝、张荫庭、冯秋雪及刘景堂等。其后黎国廉更于《致刘景堂函》中明确订出首四期社课题目:“此次第三期题雁来红〔第二次即以前中秋大作为题〕,成绩甚优,计张叔俦、冯秋雪〔二人和拙作韵〕、黄咏雩、朱庸斋、詹无盦〔二人尚未抄来〕均用原调,张荫庭两首,亦均原调,胡伯孝则三首〔一《蝶恋花》,两《水调歌头》〕,连同大作及拙作共十二首,可谓盛矣。昨与咏雩等五人同游漱珠冈访杨议郎祠,即以为第四期题。”根据黎函及《岭雅》所载,第二期社课以刘景堂《木兰花慢》“中秋夕对月歌坡公《水调歌头》感赋”为首唱,和作有黎国廉《瑶台第一层》“中秋和伯端”、黄咏雩《瑶台第一层》“戊子中秋对月和六禾伯端”、张荫庭《虞美人》“戊子中秋”、张叔俦《百字令》“和伯端兄中秋对月感赋戏效蓉渡词体却寄”、黄耀棨(少痴,1909—1976)《月华清》“戊子中秋”;又朱庸斋《三姝媚》“中秋对月和刘伯端兼柬叶遐翁”。第三期社课以黎国廉《霜花腴》“雁来红”为首唱,和作冯秋雪、黄咏雩、张叔俦、张荫庭两阕、詹安泰;其他词调尚有胡伯孝三阕、刘景堂、朱庸斋、许菊初、区季谋(半园,1896—1988)、邓圻同(1925—2022)、陈璇珍(1914—1967)、张纫诗等。第四期社课以黎国廉《少年游》“漱珠冈访杨议郎祠,用姜百石韵”为首唱,和作有胡伯孝、张叔俦、冯秋雪。其他各期社课可考者如下:
黄咏雩《摸鱼儿》“和元遗山雁丘词”,和作有黎国廉、黄耀棨、朱庸斋、冯秋雪、张叔俦、胡伯孝、刘景堂、许菊初。此期词课由黄咏雩首唱。
黎国廉《古香慢》“偕同社诸子漱珠冈赏桂赋”,和作有胡伯孝、张荫庭、冯秋雪、张叔俦;又黄咏雩《高阳台》序云:“与六禾、伯孝、无庵、庸斋漱珠冈看桂花。”案詹安泰《南乡子》序云:“戊子九月廿七日游漱珠岗,同行者黎丈六禾、胡伯孝、黄咏雩、朱庸斋。”或亦属同游赏桂之作。
黎国廉《无闷》“寒夕”,和作有冯秋雪、张叔俦、胡伯孝、张纫诗。
张纫诗《凤凰台上忆吹箫》“除夕”、胡伯孝《寿星明》“除夕社课”、黎国廉《祝英台近》“除夕用梦窗均”、张叔俦《应天长》“除夕用梦窗韵”,未标首唱,殆亦属同题唱和之作。
黎国廉《云仙引》“吊钟花”,和作有胡伯孝《绛都春》、张叔俦《汉宫春》、廖恩焘《鬲溪梅令》“咏瓶中吊钟花”。
刘景堂《清平乐》“答友人招隐之章”,和作有胡伯孝、黎国廉。
黎国廉《碧芙蓉》“春阴”,和作有詹安泰、张叔俦、胡伯孝,又刘景堂《壶中天慢》、黄咏雩《南乡子》。
张瑞京《浪淘沙慢》“别粤中文友”,和作有胡伯孝《临江仙》“和黄芋园韵送瑞京词长赴台湾”、冯秋雪、邓圻同,又朱庸斋《三姝媚》、黄咏雩《临江仙》“己丑秋日饯别张瑞京”。
此期《岭雅》临近尾声,1949年9月中旬,张瑞京设宴孔雀酒家,与穗中文友话别,与会者尚有傅静庵(1914—1997)。后词社遂废,而黄咏雩亦以此词告别了旧时代。词云:
相见些时还又别,乱中休问行藏。荃魂兰性一襟香。玉蛆酣醉梦,粉蠹蚀年光。暝色高楼成怅望,关山无限斜阳。云罗哀雁各低昂。人烟黄叶瘁,海气绿尘凉。
此词上片反映战乱频仍,政治腐败,但词人洁身自爱,所谓“荃魂兰性一襟香”,本质上不会改变,而去留也是各自的选择了。下片暮色四合,感慨苍凉,而故人远行在即,结语的人烟海气,情景交融,看来前景还是相当暗淡的。
以上《岭雅》可以反映1948、1949年间粤港词坛的互动和盛况,人物众多,艺术水平亦高。当时两地来往方便,完全没有签证或出入境的限制,詹安泰、朱庸斋曾经一度来港寻找工作机会,最后失意而回。黄咏雩集中社课之作亦多,始终参与其事,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感觉十分敏锐,而词情厚重,委婉动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