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卢安克出生在了德国汉堡。1990年他头回跑中国旅游,一下就被咱们这儿的文化、民俗给迷住了。两年后借着交换生的机会,干脆来中国读书了。1996年底,他又回来了,第二年直接扎进广西农村支教,这一教就是十几年,把青春都献给了咱山里的娃。
![]()
支教那些年:磕磕绊绊,却也暖人心
卢安克这支教路,走得可太不容易了。1997年,他试着在农村办青年学习班,没搞成;后来去南宁教残疾人学德语,因为没办就业证,被罚款还遣送回国了。可他愣是不死心,两年后又成立了个教学办事处,这才留下来。
在广西好几个山村里,都有他的脚印。尤其在板烈村,他和留守儿童处得跟亲人似的,孩子们都喊他“卢爸爸”。他上课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不带课本不考试,带着孩子下河抓泥鳅、给村里画地图、设计道路桥梁,还教美术、音乐。他常说:“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
![]()
虽说孩子们考试分数不咋高(比如英语平均分才20分),还因此被三所学校辞退,但他的学生确实变了。有的娃画出了特别美的星空图,有的编出了山歌;以前爱打架、抽烟的孩子,在他影响下也变得积极了。他还带着学生拍电视剧、做道具,就为了让娃们学会合作。
拒绝“感动中国”,却惹来一身争议
2006年,卢安克被提名“感动中国”候选人,结果他婉拒了,还说:“我不想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这话传开后,有人夸他是“洋雷锋”,也有人瞎猜疑,甚至造谣说他是“间谍”“恋童癖”。
![]()
央视采访他之后,麻烦就来了。记者、粉丝天天往村里涌,教室里挤满了人,课都没法上。卢安克愁得直叹气:“我就想安安静静教孩子,咋就这么难?”
为啥能入围“感动中国”?这三点太戳人
要说他为啥能被提名,咱得掰扯清楚:
1.坚持时间长:十几年扎根贫困山区,放弃德国的好生活,就为了山里娃;
2.教育有温度:不光教知识,更关注孩子的内心,带他们看世界;
3.国际主义精神:一个外国人,把中国农村当第二故乡,这份心太难得。
![]()
离开中国,这五个原因太扎心
2013年,卢安克还是走了。为啥?
1.舆论压得喘不过气:谣言铺天盖地,人身安全都受威胁;
2.教室变“景点”:天天被围观,孩子没法学习,课也上不成;
3.教育理念“水土不服”:他的“体验式学习”和应试教育合不来,家长和学校都有意见;
4.身份卡脖子:没正式编制,签证总出问题,早年还被遣返过;
5.理想被“围观”碎了:他觉得教育该安安静静,结果成了“表演”。
![]()
离开后,他的影响还在发芽
如今,卢安克改名叫“卢恩卡”,躲在福建农村过起了隐居生活,彻底退出教育圈。但他的网站还留着二十多年的教学资料,全免费公开。
后来媒体回访板烈村,发现他的影响还在:有的娃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有的学着他的思路,带头搞草药收购,带着乡亲们赚钱。有学生在作文里写:“卢老师让我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看更大的世界。”
![]()
虽说卢安克走了,但他留下的教育理念,就像撒在山里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或许这也让咱们想想:教育到底该教啥?是分数,还是孩子眼里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