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深圳宝安区乐群社区健康服务站贴出停诊公告,引起附近居民和网友广泛关注。公告显示,该社康站因开业后就诊人数太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将于5月19日正式关闭。附近居民医保绑定无需更换,可以到1公里范围内的其他社康机构看病,基本不会影响日常就医需求。
公告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质疑深圳的人口是否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群社康所在的西乡街道满京华艺峦大厦,周边环绕着大量写字楼,而居民区相对较少。这个社康站是在疫情期间设立的,当时为了应对疫情,方便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和基础医疗服务,因此选址较为仓促。平时来看病的人本来就少,疫情过后,需求进一步减少,导致运营难以为继。
深圳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970家社康机构,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1家社康机构,这个密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高的。全科医生数量也超过了1万人,提前完成了每万人配备5.5名医生的目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像乐群这样的社康站点还是难逃被关闭的命运,这说明社康资源的配置确实存在一定的过剩现象,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有网友吐槽,社康机构看小病的流程和大医院差不多麻烦,有时候感冒发烧宁愿去药店买点药自行处理。还有人说,社康机构连基本的输液设施都不完善,还不如直接去三甲医院,至少能获得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这些声音反映了部分居民对社康机构服务能力的担忧和不满。
深圳的社康配套已经相当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已经覆盖了760万人,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基础医疗服务。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上班族,觉得小病自己扛着或者去药店买药更省事。例如,我本人如果在工作中不小心感冒了,通常会选择直接去附近的药店购买一些退烧药或感冒药,而不会特意跑一趟社康机构,觉得那样反而更浪费时间。
现在深圳基本形成了“15分钟社康圈”,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康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医的便利性。但是呢,部分社康站点的位置选择确实存在问题。比如乐群社康,周围都是公司,住家户很少,自然就没有多少人来这里看病。在未来,相关部门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社康站点的分布,将资源更多地倾斜到居民区,以满足更多人的日常就医需求。
关闭了乐群社康站,附近居民的看病需求仍然可以由其他站点满足。问题在于,为什么花了大力气建设的社康机构却没人去呢?是不是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或者年轻人更习惯于线上问诊等新兴的医疗服务方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现在深圳每万人拥有5.5名全科医生,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社康机构的利用率却普遍偏低,这说明仅仅依靠数量的堆砌是不够的。可能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比如增加中医理疗、夜间门诊等服务项目,才能更好地留住患者,提高社康机构的吸引力。
社康关门并不是因为深圳的人口减少了,而是因为社康资源的配置需要重新进行合理的分配。要让人们愿意去社康机构就医,还需要看以后如何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真正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