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圣境 • 石佛龛』
规格:总高312。石龛净高242,最宽110,最厚52,底坐长130,宽72cm
北太湖石的天然灵秀与佛教造像的慈悲智慧相遇,造就了这座高达 3 米的 “须弥圣境・石佛龛”,它宛如凝固的信仰图腾,在园林与寺庙的空间中,诉说着古代匠人与信众对神圣的理解与追求。
北太湖石产于北京西郊房山县,属石灰岩质奇石,以 “瘦、透、漏、皱” 的形态闻名。其经亿万年水蚀风化形成的溶洞般肌理,恰似佛教神话中由金、银、琉璃、水晶构成的须弥山;击之清越的石质,暗合佛法 “八音克谐” 的隐喻。这种天然特质,使其成为承载佛教神圣叙事的绝佳载体。匠人顺应石势,将原石凿为龛,顶部隆起石脊化作须弥山巅忉利天,底部凹陷岩穴隐喻 “七金山七香海”,以 “以石为纸,以刀为笔” 的创作方式,让观者在想象中完成对宇宙中心的建构。
佛龛的雕刻尽显 “随形造像” 的精妙。满工浮雕构成 “须弥圣境” 的深层叙事。上百尊巴掌大小的小坐佛,神态各异,或合十禅定,或持卷说法,甚至有 “拈花微笑” 的微妙表情。它们雕刻于岩面不同肌理,光滑处佛像面容圆润,显盛唐风格;褶皱处棱角分明,带北魏犍陀罗遗风,在一石之上浓缩佛教造像千年流变。浮雕中央大坐佛代表须弥山顶释提桓因,小佛按八卦方位排列,象征 “三千大千世界”。匠人保留原石青灰色石皮作 “咸海” 隐喻,流云纹与石孔相连,雨水滴落时形成 “天雨曼陀罗” 景观,尽显 “道法自然” 的造物智慧。
在园林寺庙中,石佛龛兼具实用与精神价值。于园林,北太湖石 “透漏” 特性使其与水景互动,月光下光斑晃动,如佛经中 “须弥山光照四天下”;于寺庙,其作为 “供养具”,底部榫头与石座卯合稳固供奉。对古代信士而言,绕龛礼拜是对修行阶梯的模拟,从底部可能存在的护法力士,到顶部佛国世界,构成完整宇宙图景;对现代观者,它则是 “自然与人工”“物质与精神” 辩证统一的艺术典范。
欢迎关注,每日更新家居空间雅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