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5 号晚上那场直播,估计让不少人惊掉下巴 —— 屏幕里那个 “罗永浩” 举着杯子咕咚咕咚喝牛奶,镜片上还凝着一层雾气。这哪儿是数字人啊,分明是把真人 IP 拆出了个分身。但要是把时间倒回一年前,你可能得对着屏幕直皱眉头。
数字人技术
从 “提线木偶” 到 “复刻大师” 的逆袭
去年刘强东那场数字人直播,评论区简直是大型吐槽现场:“动作僵得像机器人”“表情比 PPT 还死板”。有网友说得扎心:“东哥你但凡把牛奶拿起来嘬一口,我立马下单。” 这话搁当时可不是玩笑 —— 那时候的数字人,挥手挡脸都能露馅,动作循环播放跟卡碟似的,难怪有人看了直犯 “恐怖谷效应”。
![]()
但就这一年时间,百度给罗永浩做的数字人直接刷新认知。推眼镜的弧度、搓鼻子的小动作,跟真人一模一样不说,连端茶杯时镜片遇热起雾的细节都抠到了。技术团队怕是把 “物理规律” 都写进了代码里,不然怎么解释这杯牛奶喝出了真人的烟火气?
从软件大盒子到 IPaaS
商业模式的 “基因重组”
看见数字人直播爆火,突然想起早年卖软件的 “老黄历”。上世纪末买 Windows 95,得抱回一个跟枕头似的大盒子,里面十几张软盘、一本砖头厚的手册,安装得耗上大半天。那时候软件是 “本地部署”,跟搬台冰箱回家似的麻烦,哪像现在 SaaS 模式 —— 网上下载、按月付费,升级点一下就完事。
![]()
这事儿跟数字人直播有啥关系?本质都是技术倒逼商业模式变革。当年互联网带宽起来了,软件从 “卖产品” 变成 “卖服务”;现在 AI 技术成熟了,IP 会不会从 “真人独占” 变成 “服务输出”?有人给这模式起了个名:IPaaS,IP as a Service,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把 IP 当水电煤一样按需供给。
真人 IP 的 “阿喀琉斯之踵”
时间不够用是硬伤
真人 IP 看着光鲜,背后全是痛点。上个月某明星在上海参加活动,成都的直播就只能鸽了;前阵子有学者吐槽,商业活动占满日程表,做研究的时间被挤得只剩渣。连电影圈都明白:唐老鸭们才是 “永动机 IP”—— 这边在主题公园挥手,那边二十部电影同时开拍,不生病不喊累,复制粘贴就能干活。
![]()
更要命的是 “内容根基” 问题。多少歌手参加综艺太多,连出专辑的时间都没了?IP 的核心是内容,商业活动本是反哺内容的手段,现在却成了消耗时间的黑洞。这时候数字人要是能接盘商业活动,让真人专心搞创作,说不定真能解开这个死结。
IP能走通吗?这几个坎儿得先跨过去
先别急着喊 “未来已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当其冲是信任关:观众看一次数字人觉得新鲜,天天看会不会觉得 “假”?要是数字人直播时说了错话,责任算谁的?罗永浩自己都说 “被技术吓了一跳”,但吓完还得琢磨:这 “数字分身” 能不能扛起真人 IP 积累的信任?
![]()
还有更头疼的盗版问题:AI 换脸技术能做数字人,也能做 “李鬼数字人”。要是有人搞个 “山寨版” 去卖假货、造谣,怎么识别?技术门槛降下来了,监管和防伪体系得跟上,不然 “数字人时代” 可能先迎来一波混乱。
当数字人遍地走
“真人直播” 会成奢侈品吗?
但换个角度想,这事儿可能催生新的商业逻辑。就像现在有人愿意为黑胶唱片的质感买单,以后会不会有人就冲着 “如假包换的真人互动” 付费?当数字人能 24 小时直播卖货,“真人露脸” 反而成了稀缺体验 —— 这算不算另一种商业壁垒?
技术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你不知道它会在哪冲出新河道。但有一点很明确:当数字人能喝牛奶喝出雾气,IP 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至于咱们这些看客,不妨先搬好小板凳 —— 这场关于 “数字分身” 的商业实验,说不定真能折腾出点改变行业的新花样。
你怎么看数字人直播这事?觉得它能扛起 IP 商业化的大旗吗?评论区唠唠,说不定下一场行业变革的灵感,就藏在你的留言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