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
张爱玲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我们在岁月的暗格里,小心翼翼地收藏着那些发黄的记忆,却不知何时,它们早已在角落里悄悄霉变。”
我们总以为精心收藏即是保鲜,却不知回忆并非樟脑丸能永远固守的物件。它们自有生命,在岁月深处无声地呼吸、流动、甚至悄然变质。
我们真的懂回忆是什么吗?
回忆并非我们精心贴好标签、封存于透明盒中的标本。它更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蜿蜒向前,也悄然改造着两岸的风景。
当我们试图将某个片段从时间之流中打捞,试图用“珍藏”的意志将其固定,便如同强行将一捧流水冻结成冰——看似保存了形态,却早已杀死了它本真的生命流动。
于是我们开始恐慌,那霉变的斑点,是否正宣告我们珍藏之物的败坏?
于是我们更加焦灼地整理:手机相册里堆积如山的照片,朋友圈中精心编辑的时光切片,以及无数日记本里密密麻麻的笔迹……
我们近乎强迫症般整理着回忆的遗迹,仿佛这整理本身就能赋予它们不朽的意义,就能抗拒那悄然蔓延的霉变。
然而,这层层加固的珍藏,是否反倒成了另一种遗忘?我们不断记录、分类、打包,却很少真正驻足,沉入其中去感受、去重新品味。收藏愈多,记忆反而愈模糊。
那些被我们束之高阁、层层密封的回忆,如同被抽干了空气的标本,失去了呼吸的空间。
![]()
我们收藏的,似乎只是“收藏”这个动作本身带来的虚幻安全感。
霉变,在多数人眼中,是腐朽的信号,是珍藏的失败。但我们是否过于武断地审判了这自然的过程?
记忆的霉变,何尝不是时间之手对回忆进行的一种隐秘而深刻的“再加工”?
如同森林地面层层堆积的落叶,在潮湿与黑暗中缓慢分解、发酵、转化,最终成为滋养新生命的沃土。
那些被我们束之高阁、渐渐在遗忘角落“发霉”的记忆,也经历着类似的转化。
遗忘的微生物在悄然工作,分解着记忆里过于坚硬的棱角,消化着那些曾令我们无法释怀的尖锐细节,让庞杂无序的情感沉淀、发酵、转化。
原本的甜腻可能发酵出酸涩的深度,曾经的刺痛或许被时间酿成了带着微苦的醇厚。
那些未曾被我们时时擦拭、暴露在强光下的记忆,反而在幽暗的角落,被时间以独特方式悄然重塑。
我们珍藏的“原版”已然模糊消融,却生成了一种更贴近生命本质的理解。
那不再是对某个孤立事件的刻板复述,而是一种融入骨血的领悟,一种关于失去、遗憾、爱或成长的生命真味。
霉变不是溃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成熟与酝酿。
当某天,一段尘封多年的记忆偶然被触动,你惊讶地发现:那份曾以为刻骨铭心的痛楚,竟已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那份曾甜蜜到发腻的快乐,沉淀后竟透出令人心安的温润光泽。
你这才恍然:霉变并非背叛,遗忘也非敌人,它们皆是时间慈悲的工笔,悄然修缮着我们记忆的棱角。
真正的珍藏,并非对抗遗忘的徒劳挣扎,也非将回忆如标本般钉在永恒的展板上。
它需要我们学会一种更高明的智慧:接受回忆如四季般流转、发酵、代谢的自然规律。
![]()
敢于让一些记忆沉入时间的土壤,允许它们在无人打扰的角落经历必要的“霉变”过程。
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更深沉的信任——相信时间会替我们筛选、转化、沉淀,最终留下那融入生命肌理的精粹。
当某段记忆的影像已然模糊不清,不必恐慌。不妨闭上眼,试着去感受那模糊背后是否升腾起一种更醇厚、更复杂的气息?
那或许便是霉变后生成的珍贵养分,正悄然滋养着你当下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
我们珍藏回忆,却不知它已在角落悄然霉变。这霉变并非失败,而是时间给予的深沉馈赠。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标本般的保鲜,回忆反而能在遗忘的土壤里发酵,最终酿出生命最醇厚的理解。
那些真正塑造我们的,从来不是锁在记忆暗格里、永不褪色的画面。
而是那些我们敢于放手、任其悄然霉变,最终在遗忘中发酵、沉淀、融入我们骨血的滋味与力量。
霉斑点点,原是时光的吻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