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独立艺术家、著名设计师、北京仲松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万物”、“天物”品牌创始人。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创办了仲松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公共艺术、景观、产品等诸多设计领域。他多次任职国内重大工程设计项目总设计师,用简单的线条、素净的色彩,在当代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的语境下重塑中国传统文化。
![]()
![]()
一年多前,DECO曾经探访过仲松在北京南城打造的新空间,那是一个全面展示“天物”设计与美学理念的领域,位于天物艺术中心的顶层,像一幅中国传统卷轴画,行走其中,一步一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栋满载艺术的建筑里,看到仲松设计事务所从一座元代古庙搬进现代化的独立建筑,他们的办公环境像是经历了一场“时光穿越”。
![]()
![]()
原本的水泥顶、梁柱全部被保留了下来,
地面使用坚固的金刚砂材质,
朴实而坚韧的质感和水泥框架相呼应。
在仲松看来,设计这个工作室就像是做了个实验,“我们尝试了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形式,这次汲取了经验,以后的项目中就会改进得更好。给自己做的,不怕犯错。”从一开始,空间就摒弃了传统的装修方式,一切搭建几乎都没有和原建筑结构产生关系,而是在建筑里面“搭了个盒子”。
![]()
![]()
入口处的圆形会议室,
也采用了半开放的设计,
用两道弧形墙体形成视觉遮挡,让空间隔而不断。
![]()
![]()
室内使用反射光,十分柔和。
空间整体是暗调的,营造出一种安静、专注,并带有中式极简禅韵的氛围。尽可能开放的格局则中和深色调可能造成的压抑感。墙面选用了烧山木,独特的纹理与质朴的色泽为空间注入了几分侘寂氛围。

办公桌是集成一体的,
书架全部使用铁板组装,
用简练的线条语言构建出
一个丰满又富有强大功能性的工作区域。
经过会议室、公共休息区,便达到空间最内侧,相对私密安静的办公区域。这里所使用的办公家具并不是天物已有的成品,而是一些全新的实验性设计。
![]()
![]()
![]()
仲松的私人办公室内,
省略了传统形式的办公桌,
在墙上悬挂了6米长的金属搁板,
集办公、收纳于一身,
甚至还完美嵌入了小会议经常使用的屏幕。
![]()
空间照明采用更加柔和的反射光,由于原本的建筑天花板没有经过改动,无法在上面安装灯具,他就另辟蹊径,把灯安在下面搭建的一个个“盒子”上,让灯光射向水泥顶,再反射下来形成照明,这样得到的光线反而更加柔和、均匀,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
![]()
办公室里还有三只猫,
他们也是空间的主角,
怡然自得地生活其中。
搬入新工作室已有几个月,大家对“新家”的感受是舒适自在的,没有传统办公室的紧张和拘束感。有了这次成功的实验,仲松也正式启动了设计工作室的高定业务,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第四代住宅,为新住宅的消费者提供非标准的整体设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
![]()
![]()
仲松学生时代的毕业作品,如今摆放在工作室中。
不只这间办公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对于仲松而言,就是一场庞大的实验。1999年,还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学习的仲松,凭借作品《日冕》在重要的竞标中脱颖而出,将这个大型景观雕塑在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变成了现实,如今仍是上海著名的地标之一。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一位伟大的雕塑家即将诞生时,他却转行做起了设计。
![]()
![]()
![]()
建筑一层如今设置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画廊,
首展展出的即是中央美院
1996级雕塑系仲松及同学们的作品。
这个转变看似突然,实则却早有伏笔。在仲松的设计生涯中,有三个人曾对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刚进入中央美院不久,王受之教授来校办讲座,一连讲了7天现代设计史,听完讲座的仲松“设计天赋觉醒”,恨不得立即转行,从雕塑系转去学设计。可惜学校规定不能转系,他就开始一边选修建筑,一边泡在图书馆里自学设计。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天赋、兴趣,再加努力,大学还没毕业,仲松就已经一脚迈入了设计圈,开始接些小规模的室内设计项目“练练手”。

仲松早期室内设计作品Song Club。
如果说王受之教授是他的设计启蒙者,那么陈逸飞则是伯乐、是伙伴,是真正把他拉进设计行业的人。2000年后,从央美雕塑系毕业的仲松正在当代艺术和设计行业间抉择,犹豫要不要去伦敦进修建筑,“陈先生当时就把我给拦下了,他说现在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外很多人才包括他自己都准备回来发展,不如我们就在北京成立一家小设计公司,边做边学。”就这样仲松正式开启了他的设计生涯,现在的仲松建筑景观设计公司,前身便是当年他与陈逸飞共同成立的设计工作室。
![]()
![]()
![]()
2023年设计作品上海蟠龙晶苑餐厅。
第三位对仲松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台湾媒体人高信疆,2001年他来到北京创立了《京萃周刊》,他推荐给仲松一本书——由德国汉学家雷德侯撰写的《万物》,书中探讨了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令仲松深受启发,甚至对他的设计理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他便以“万物”为名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家居生活品牌,开始寻找属于中国的当代生活方式。
![]()
![]()
“万物”的产品与店面陈设。
仲松从雕塑创作转型到室内及家具设计,再重回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和设计之间“反复横跳”,也渐渐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如今他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有着自己鲜明风格的设计师,有人评价他像个“不喜欢标准答案的反叛者”,作品里没有设计科班对于材料的堆砌,也没有博眼球的炫技手法,自始至终都以雕塑般简练、干净的语言表达着纯粹的想法。
![]()
中国近代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曾将“做学问”归纳为八重境界,从形成主见到自我超越,层层递进。这个观念对仲松的启发很大,他发现一个设计师的自我进化,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学习与积累、成熟和进阶、觉醒和重塑、开宗与超越。
![]()
![]()
新工作室中合作人的办公室呈现出各自独有的面貌。
在二十多年的设计经历中,他早已完成了积累,也在成熟和进阶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从最初时尚感很强的作品到后期的磅礴内敛,他渐渐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中式极简,并建立了自己的设计语言符号系统,将宋代的美学精神转化成适应中国现代生活的“新古典美学”。“万物”便是中式新古典的载体,“它实际上是在对传统做改良,没有完全从原型中脱胎出来,只是一种再设计,比如圈椅,它仍然是圈椅,只是我们让它看起来更现代,更适合现代生活了。”
![]()
![]()
空间整体非常通透,
窗边是仲松经常放松的地方,更为开阔。
然而仲松认为,仅有“再设计”是不够的。“中国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原创输出型大国,历史上几千年我们都在做文化输出,现在突然转变成一个吸收者是不现实的。”对于设计与艺术的宏观背景,仲松看得很透,在如今这个国际关系复杂的时代,中国设计正急需一场觉醒。
![]()
![]()
在“天物”美学所倡导的独特理念里,
“声音方程式(Sound Formula)”
宛如一位契合无间的艺术伙伴,
为家居空间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灵动音韵之美。
“天物”一直致力于打造融合自然、
艺术与生活的空间氛围,
而“声音方程式”这套大空间黑胶聆听定制系统的加入,
恰如其分地填补了声学艺术的空白。
“天物”的诞生,就是一场觉醒与重塑。大约五年前,仲松结束了自己的新古典设计阶段,推出了“天物新知”品牌,开始探索本土化的现代设计语言体系。经过很久的打磨和锤炼,“天物新知”在2023年的广州“设计之春”上亮相,引发了一场轰动。它让大家看到,植根于自己文化的设计,也可以生出契合当代生活的家具产品,可以融合舒适性与简约美,终于找到了 “与自己有关的生活方式。”
![]()
![]()
“天物新知”在2023年广州“设计之春”上亮相。
经历了觉醒与重塑,仲松正向着自己的新阶段——开宗与超越迈进。“天物”正从北京出发,慢慢渗透进各个城市,杭州和深圳都将以“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建立起天物品牌的展示空间,甚至分公司。在他看来,重塑中国当代设计语言不仅要依靠优秀的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良好的经营模式都不可或缺。他也从未把自己局限为普通意义上的设计者,只要能给大众带来社会价值,进而影响中国当代审美的事,都是值得尝试的。

看完仲松的全新办公空间和探索中国当代生活范本的理念,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摄影丨雷坛坛、张之洲
摄影助理丨Waiwai
文丨蔡晨
编辑丨关迪
图片提供丨仲松
助理丨黄晓
设计丨孔钧达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
首发|仲松新空间,在1000m²里模糊了艺术与设计
杨冠杰:将“无”的美学,徒手捏进家具中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