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导师被警方带走。
学历造假、学术造假、履历拼贴。
新闻出来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困惑:
怎么能有人靠这样一张“全伪造简历”,穿过那么多环节?
但糟糕的是,正因为假的,反而能够成功。
这种荒唐,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前现代。
恰恰是过度现代的副产品。
这位“首席科学家”的履历密不透风。
外国院士、国家人才、高考状元、企业总工、170 多篇论文。
经历排得工整,头衔连得紧密,顺滑得像一份模板式成功史。
它的“完美”不是自然的,而是人工的。
像是量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真实轨迹。
直到学生举报,媒体核查,警方介入。
这张“完美简历”才像泡水的纸,开始软、开始裂开。
同名移花接木、奖项移植、头衔错置、论文查无此人。
它的问题太多,不是隐藏得深,而是没有人愿意深挖。
事件爆发后,退出动作也整齐统一:
学校说“已离职”。
学院说“不清楚”。
电话挂断,页面撤下。
整个场面干净得不像是应急,更像是提前排练过的撤幕动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完美造假”?
因为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在无意中给了骗子最好的土壤。
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量化的可信度:
头衔、奖项、分区、项目级别。
这些本来是用来降低判断成本的工具,
一旦成为“唯一依据”,
就会产生一个奇怪的结果:
越是假,越容易做到完美;
越是真,越显得不够整齐。
真实的人会有噪点。
过渡期、失败项目、论文断档、路线变化。
假人没有。
假人可以把时间线抹平,把名号拼满,把空白填死。
在一个迷恋“整齐履历”的时代,假人比真人更讨喜。
系统本身也在无意中帮了忙。
每个环节都是专业的,每个部门都遵循流程。
但专业并不等于实质审查。
流程更不等于判断力。
材料齐全、程序合规、来源可靠——
这些词本身就是一种遮蔽。
它们让质疑变得不必要,也不受欢迎。
数字化的时代还提供了另一层便利:
信息的循环引用。
只要某个平台写过他是“人才”,
下一个平台就可以引用;
再下一个官微会引用前两个;
学校看到“公开报道”,就能把它写进官网。
假信息经过三四次转载,就会变成“共识信息”。
这种“复印式可信度”,正是骗子最喜欢的环境。
更关键的是制度中的风险分散机制。
造假的收益集中在个人,
但责任却被制度自动打散。
审核者只负责“核材料”;
评审者只负责“看头衔”;
学院只负责“按流程”;
上级单位只负责“看结果”。
每个人都做对了自己的步骤,
却没有人负责整体的真伪。
这不是“制度被突破”。
而是制度在缺少怀疑精神时,主动为骗子让路。
这起事件最刺人的地方,不是有人造假。
而是一个“纸片人简历”可以顺顺滑滑地被所有层级接纳。
接纳得自然,接纳得理直气壮。
甚至接纳到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多看一眼”。
它的荒唐感不是表演式的混乱,
是冷静、有序、环环相扣的荒唐。
像一部现代剧场:
所有角色都准备好相信一个假人,
不是因为他们被他骗,
而是因为“相信他”是他们更低风险的选择。
警方带走之后,信息被撤下。
页面一片空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光线照在空白处,照不出责任落向哪里。
系统恢复平静,仿佛这只是误填的一张表,而不是一段真实历史。
但问题仍然站在原处。
在这种对“完美履历”的天然偏爱里,
下一个“完美假人”,会在哪里长出来?
又会在哪里,被下一轮静默地接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