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龙天地非遗小店的匠心独具、街头巷尾徐泾汤炒的烟火氤氲、江南丝竹的婉转悠扬、非遗传承基地旗袍剪裁的优雅韵律、榫卯技艺独具的东方智慧……近年来,徐泾镇精心浇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沃土,让传统技艺从“鲜为人知”转变为“人尽皆知”,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印记,在新时代“破圈”发展。
徐泾汤炒,百年技艺香飘四方
![]()
起源于蟠龙古镇的一道百年乡味——徐泾汤炒,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徐泾人味蕾上的“乡愁”,具象为百年传承技艺与文化价值的肯定。其灵魂在于那一口费时五六小时精心熬制、经沉淀取清的上等高汤,融合老母鸡、老鸭、火腿、猪大骨之精华,锁住食材本真之鲜。这道婚丧嫁娶宴席上的“必点”菜,承载着徐泾人最质朴的生活情感。
![]()
![]()
传承,是赋予非遗持久生命的关键。徐泾汤炒技艺已传至第六代,每一代传承人都在秉承初心的同时,融入时代理解与创新。徐泾汤炒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悦表示,汤炒的传播之路正越走越宽。今年以来,它不仅是镇级元宵、端午、中外文化交流节上的“明星”,更频频亮相市级乃至跨区域舞台:从“新的阶层人士看上海”的窗口展示,到致公党市委年度爱心义卖的温情传递,再到青吴嘉龙舟赛的文化交融,以及嘉善非遗体验的深度互动。如今,这门舌尖上的非遗已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品味传统,让非遗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徐泾汤炒,正从一方餐桌走向广阔天地,成为连接情感、传播文化的“味觉使者”。
丝竹雅韵,古韵新声浸润人心
![]()
清新婉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丝竹雅韵的魅力在指尖流淌……近年来,徐泾镇不遗余力搭建展示和传承平台,让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泾江南丝竹“拔节生长”。
![]()
镇级“非遗进社区·江南丝竹交流展演”“中外齐聚 乐享中国节”“城市美育日”,区级“非遗日”主题展演……今年以来,徐泾江南丝竹团队的身影活跃在各级文化舞台。他们不仅致力于原汁原味的传承,更勇于探索古韵新声,通过演绎《春晖曲》《苏堤漫步》等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曲目,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也邀请年轻乐手共创,在发扬江南丝竹清新典雅特质的同时,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时代适应性。尤为关键的是,徐泾镇江南丝竹的“接力棒”传递到了年轻一代手中。2020年至今,徐泾镇江南丝竹乐队坚持每周在徐泾第一小学开设公益课程,由乐队老师悉心教授琵琶、古筝、二胡、竹笛、扬琴、笙等乐器。丝竹雅韵在校园里悠扬回荡,为非遗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独幅旗袍,东方美学走向世界
![]()
一匹布,历经36道精工细作,在“归拔烫”的神奇魔力下,不着痕迹地贴合人体曲线,成就一件找不到一处拼缝、花纹宛若天成的独幅旗袍——这便是2023年入选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独幅旗袍制作技艺。它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是东方女性含蓄优雅气韵的生动诠释。
![]()
独幅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婧深谙传承需要沃土,更需要广阔天空。她将非遗传承基地扎根徐泾,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时尚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的“水桥婚旅”项目,让新娘身着独幅旗袍,体验江南风情的水上接亲、桥上证婚,该项目荣获上海市文旅局“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优秀实践案例”。今年,以“为爱旅行——行走在非遗里的江南”为主题的系列研学、亲子、蜜月等文旅线路将继续深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江南”魅力。
冯婧的目光更投向国际舞台。其创立的华福汇文化馆已成功入驻上海国际传媒港,近期作品参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沪派江南”主题展。文化馆不仅展示独幅旗袍等非遗精品与工艺美术杰作,更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手工艺培训、高端企业交流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搭建国际化的展示、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华福汇以“非遗五进”(进社区、校区、街区、商区、产业园区),让非遗之美走出展馆,零距离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榫卯技艺,匠心独具焕发生机
![]()
你很难想象,蒙住双眼仅凭手感精准挑选所需部件,并在限定时间内将其复原为图纸所示形状——在2024年底《天府工匠》技能挑战赛上,上海工匠蒋晓东的榫卯技艺令观众叹为观止。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蒋晓东,17岁拜师学艺,与木器结下不解之缘。近四十年的潜心钻研,使他成为古典家具制作和明清传世古家具修复领域的专家,对榫卯结构的钻研达到了痴迷程度。2021年7月,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传统技艺,蒋晓东榫卯技艺展示馆正式开放,为传播榫卯文化搭建了一个展示体验平台。馆内不仅展示他的原创作品与珍贵修复成果,更成为面向公众的教育基地,每个星期日下午向外开放,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前来亲身体验。蒋晓东在公益课上亲自讲解榫卯知识,手把手指导制作简单的榫卯结构作品。他的足迹还延伸至校园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带去别开生面的工匠课,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延伸到更多生活场景中。
![]()
沉淀千年的东方智慧,通过这位上海工匠的双手和公益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榫卯技艺已不应该是尘封的古董,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在一代代年轻人手中继续传承。”蒋晓东如是说。
徐泾汤炒的香飘四方、江南丝竹的余音绕梁、独幅旗袍的锦绣风华、榫卯技艺的艺术美感……蕴含着传承人匠心独运的守护创新、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年轻一代的欣然接棒,见证了徐泾沃土深耕下的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记者:袁丹凤(名优基层)
摄影:周红强
编辑:李璨(名优)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