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KEYNOTE-671研究突破性进展!
2025年5月25-27日,第33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年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发布了KEYNOTE-671研究Ⅱ期患者的第三次中期分析(IA3)结果,验证了“新辅助+辅助”模式下全程免疫治疗策略(围术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显著疗效。
KEYNOTE-671是全球首个在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实现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双终点阳性的Ⅲ期临床研究[1],掀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此次,“医学界”特邀南京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参与“KEY TALK”专家访谈专栏,详细解读研究最新数据,并深入探讨了早期NSCLC围术期治疗现状、免疫联合治疗在其的临床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
围术期治疗现状:从传统化疗到免疫联合治疗的转变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治疗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围术期治疗,即围绕手术前后的治疗策略,已成为降低早期可切除NSCLC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重要手段。王立峰教授强调,虽然传统术后辅助治疗化疗可使患者5年OS获得一定改善,但其临床获益幅度仍较为有限。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已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明确的疗效,为NSCLC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除了术后辅助治疗外,术前新辅助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传统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提高疗效方面未能取得理想结果。然而,免疫联合化疗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如KEYNOTE-671研究,验证了“新辅助+辅助”模式下免疫联合治疗在提高疗效方面的双重获益。
IA3分析结果公布:Ⅱ期患者pCR率提升8倍,EFS显著改善
KEYNOTE-671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可切除早期NSCLC围术期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年龄≥18岁、未经治疗的Ⅱ期、ⅢA期或ⅢB期(N2)可切除NSCLC患者,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帕博利珠单抗组或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化疗,之后进行手术并接受术后帕博利珠单抗或安慰剂的辅助治疗。研究以EFS和OS作为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病理缓解率(MP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及安全性。
图1. KEYNOTE-671研究设计
此次ESTS大会披露的KEYNOTE-671研究II期患者IA3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式,实现EFS与OS双终点获益:
EFS方面: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中位EFS仍未达到(NR),而安慰剂组为24.4个月,风险比(HR)为0.50(95% CI 0.34-0.74),表明帕博利珠单抗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达50%。
OS方面:两组中位OS均未达到(NR),但帕博利珠单抗组的死亡风险较安慰剂组降低31%(HR 0.69,95% CI 0.43-1.11)。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纳入的797例患者中,239例Ⅱ期NSCLC患者(其中帕博利珠单抗组为118例)疗效表现总体人群[2]一致,再次验证该模式在早期患者中的临床价值。Ⅱ期患者的EFS HR(0.50)和OS HR(0.69)均低于总体人群数据,提示早期患者可能从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中获得更显著的生存获益。王立峰教授强调,这一亚组分析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免疫联合治疗在早期NSCLC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并支持了“早期干预”的治疗理念。
图2. Ⅱ期疾病患者的EFS
图3. Ⅱ期疾病患者的OS
在病理缓解评估方面,Ⅱ期患者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帕博利珠单抗组MPR高达36.4%,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10.7%),提升达2.4倍;而在pCR方面,帕博利珠单抗组更是达到24.6%,相比之下,安慰剂组仅为3.3%,实现8倍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与总体人群相比(MPR 30.2%,pCR 18.1%),Ⅱ期患者病理缓解更为显著,进一步证明了免疫联合治疗在早期NSCLC患者中的优势。
图4. Ⅱ期疾病患者的MPR
图5. Ⅱ期疾病患者的pCR
从EFS到OS:KEYNOTE-671研究的双重胜利如何改变NSCLC治疗前景
传统的临床研究通常将EFS作为主要终点,而将OS作为次要终点。王立峰教授指出,KEYNOTE-671研究采用了创新的“双终点”设计:将EFS和“金标准”OS作为主要终点。这一设计不仅为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也为后续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望未来,KEYNOTE-671研究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更是开启全新治疗范式的起点。王立峰教授指出,此次最新披露的KEYNOTE-671数据进一步巩固了帕博利珠单抗在早期可切除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但如何进一步拓展受益人群仍是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潜在可切除或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患者是否能从这一围术期治疗模式中获益,将决定这一治疗模式的适用范围。
更为深思的是,针对Ⅱ期患者展现的显著获益信号,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包括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等分子标志物在内的预测因子,以助力疗效判断、优化治疗策略。这些探索将为肺癌围术期治疗的创新方向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其向更为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持续演进。
总结
KEYNOTE-671不仅为围术期免疫治疗开创了新篇章,更为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如何拓展免疫联合治疗的受益人群,尤其是潜在可切除或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患者,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相信在持续的临床实践与机制探索推动下,肺癌治疗将不断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演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与希望。
专家简介
王立峰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肺癌亚专业负责人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常委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 副组长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精准医学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医学界肿瘤领域
参考文献:
[1]David R. Jones. 4-YE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Ⅱ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FROM THE PHASE 3 KEYNOTE-671 STUDY OF PERIOPERATIVE PEMBROLIZUMAB. 2025 ESTS, ID 814.
[2]JD Spicer, S Gao, M Liberman, et al.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KEYNOTE-671 study of perioperative pembrolizumab for early-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2023, ESMO. LBA56.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