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看到身边的朋友戴着精致的耳环,摇曳生姿,爱美的她也满心憧憬。于是她走进了商场饰品店里,完成了期待已久的“成人礼”。当银针耳钉穿过耳廓的瞬间,她满心都是对变美的期待,却不知一场意外正悄然酝酿。
![]()
起初,耳洞周围只是有些红肿,她按照店员的嘱咐,每天用酒精擦拭消毒。然而,红肿不仅没有消退,耳廓上还渐渐冒出了一个小肉粒,摸起来硬硬的,还有些痒。她开始有些慌了,去药店买了软膏涂抹,可情况并没有好转。随着时间推移,小肉粒不断“长大”,变成了凸起的疙瘩,颜色也变成了暗红色,耳廓被拉扯得变形,还时不时地刺痛,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稍不小心碰到就疼得厉害。
她不敢再拖延,赶紧去了医院。“这是典型的耳廓瘢痕疙瘩,你的体质属于创伤后异常修复基因携带者。”医生检查后给出了诊断。听到这个结果,她脑袋“嗡”的一声,满心都是懊悔与恐惧。医生耐心地解释,这可能和她的体质有关,打耳洞造成的创伤引发了皮肤组织的过度修复,导致瘢痕异常增生。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变美的代价如此沉重。
耳廓瘢痕疙瘩
耳廓瘢痕疙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耳廓皮肤受到损伤后,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出现变化。耳廓部位会形成过度增生性瘢痕,通常表现为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块,质地较硬。
高发人群
瘢痕体质者:这是耳廓瘢痕疙瘩的主要高发人群,其遗传因素导致身体对创伤的修复反应过度,容易形成瘢痕疙瘩。
女性:女性打耳洞等耳部装饰行为较为常见,增加了耳部皮肤损伤的机会,所以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年轻人: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组织修复能力强,在创伤后更容易出现过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疙瘩。
高危预警信号
当耳部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尽快就医:
肿块:耳廓上出现大小不一的肿块,小的如米粒,大的可累及整个耳廓。肿块表面光滑,颜色多为粉红色或紫红色。
疼痛与瘙痒: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触碰或受压时。瘙痒感也较为常见,且在夜间或情绪激动时可能加重。
影响外观:瘢痕疙瘩会破坏耳廓的正常形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瘢痕疙瘩如何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瘢痕疙瘩。但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常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术后放疗、局部注射药物等。
局部注射: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可抑制瘢痕组织的生长,促使瘢痕软化、缩小;一般需多次注射,间隔1 - 3周;复发概率高。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通常在手术后进行,以巩固疗效。
压迫疗法:使用特制的耳廓压力夹或硅胶制品对瘢痕疙瘩进行压迫,可减少局部血液供应,抑制瘢痕生长。需长期坚持使用。
康复与预后
耳廓瘢痕疙瘩的康复情况因人而异。经过规范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瘢痕疙瘩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症状减轻,外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由于瘢痕疙瘩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患者需要在治疗后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观察。一般来说,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日常护理,如避免耳部再次受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有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提高预后效果。同时,定期复诊,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耳廓瘢痕疙瘩的预防
避免损伤:尽量避免耳部受到外伤,如避免耳部碰撞、减少不必要的耳部穿刺等。如果需要打耳洞,应选择正规机构,确保操作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注意伤口护理:耳部受伤或手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正常愈合。
关注瘢痕体质:如果家族中有瘢痕体质者,自己要特别注意,受伤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最后规劝大家,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盲目跟风。也希望我们的科普能给大家提个醒,打耳洞看似小事,却也暗藏风险,一定要谨慎对待!
文字|整形美容外科 郭春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