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经的山东首富、在商界被尊为“大佬中的大佬”的卢志强,如今频频被起诉,并沦为被执行人。
6月10日,泛海控股公告表示,公司因未按合同履行还款义务,涉及14.8亿元未偿还本金,被民生银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起诉至北京金融法院。
根据公告,泛海控股此前向民生银行申请17.8亿元融资,该笔融资担保方式为公司持有的不动产公司40%股权提供质押担保,不动产公司、股权公司、星火公司、中国泛海及卢志强提供保证担保。
最终,因泛海控股未按照双方签署的相关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涉及部分未偿还本金 14.8亿元),民生银行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诉讼。
事实上,泛海控股与民生银行之间的债务纠纷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6月,武汉中心公司与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签订《固定资产贷款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借款金额为40亿元。
截至相关诉讼时,尚欠本金39.72亿元,担保方式为武汉中心项目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泛海控股以及卢志强保证担保。
2020年3月,武汉中央公司与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签订《固定资产贷款2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借款金额为30.66亿元,尚欠本金30.46亿元,担保方式为武汉中央公司名下五块土地抵押、泛海控股及卢志强保证担保。
2023年1月20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武汉中心公司、武汉中央公司、泛海控股及卢志强提起诉讼,涉及金额超过70亿元。
2023年10月9日,北京金融法院判决武汉中央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偿还贷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泛海控股和卢志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另外,泛海控股还曾因3亿元未偿还本金,被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法院。5月12日,泛海控股公告称,法院已立案并责令泛海控股立即履行义务,逾期将依法强制执行。
作为中国泛海旗下核心上市平台,泛海控股长期深度持股民生银行。如今,泛海控股深陷流动性危机,财务情况严峻。此次被民生银行起诉的14.8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只是泛海控股债务困境的冰山一角。
![]()
从“蜜月期”到对薄公堂
泛海控股与民生银行的渊源可追溯至民生银行成立初期。泛海控股的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是2001年民生银行设立时的重要发起人股东,当年曾位列前十大股东。
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泛海控股自身经营战略的调整,从2021年起,泛海控股就陆续有减持民生银行股份的动作。
2021年7月,中国泛海因与平安信托发生债务纠纷,欲公开拍卖所持民生银行3.888亿股A股股份,虽然后来拍卖撤回,但这一事件成为泛海控股减持民生银行股份的信号。
同月,中国泛海控制的隆亨资本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因触发贷款协议约定,被动减持民生银行H股股份,减持总数达到2.61亿股。减持后,“泛海系”所持的民生银行股权降至6.35%。
2021年12月22日,中国泛海与厦门国际银行签署《质押证券处置协议》,将其持有的该行2.16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厦门国际银行,完成过户后,“泛海系”持股比例降至5.83%。
到2024年三季报发布时,中国泛海已退出民生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后,根据民生银行副行长黄红日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泛海持有1股民生银行股票,这意味着其已正式退出民生银行股东行列。
在过往多年,双方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在股权层面相互交织,在业务上也多有往来。民生银行曾给予泛海控股及其关联企业大量授信额度,支持其业务发展。
例如在2021年底,民生银行还给予泛海最高授信额度216.05亿元,额度有效期2年。但随着泛海控股自身业务多元化扩张陷入困境,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对其核心地产业务的冲击,公司资金链愈发紧张。
如今,泛海控股深陷流动性危机,财务情况严峻,已从A股退市转至新三板交易,其核心资产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因债务问题长期停滞,大量资产处于冻结及拍卖程序中。
面临双方频频产生的纠纷,民生银行在多次追讨欠款无果后,不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双方关系也从曾经的紧密合作走向如今的对簿公堂。
![]()
“泛海系”商业帝国崛起
泛海控股成立于1989 年,,创始人卢志强凭借在基层政府工作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借入资金投身房地产市场,掘得第一桶金。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规模增长受限。2014年成为其转型的关键节点,泛海控股开始引入“金融、战略投资”两大业务板块,踏上多元化发展之路。
在掌舵人卢志强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泛海控股在金融领域的布局迅速展开,逐渐向综合金融集团转型。
1996年,卢志强参与发起设立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展现了其敏锐的金融洞察力。
此后,泛海控股深度参与联想MBO收购、万达商业赴港上市、发起设立亚太再保险、巨人收购Playtika等重大资本运作事件。
2014-2015年间,泛海控股通过一系列“内收外扩”的举措,加速构建金融版图。
2014年3月,公司从大股东手中接入民生证券73%控股股权,正式进军证券行业;同年5月,增资10亿元入股民生信托,持股25%。
2015年1月,公告收购民安保险部分股权和香港上市公司时富金融44.01%已发行股份,成功取得财险业务牌照和境外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此外,泛海控股还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2015年4月发布公告,拟出资41亿元设立金融互联网、融资担保、基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4家公司。
经过一系列布局,泛海控股构建起了涵盖证券、信托、保险、期货、典当、保险经纪、财险、互联网金融、担保、基金、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全金融牌照体系。
在发展的高峰期,泛海控股的金融业务表现亮眼。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46.7亿元的历史峰值;2017年,实现扣非净利润22.81亿元,同样创历史新高。
2019年,泛海控股的金融板块实现营收96.29亿元,同比增长30.18%;实现净利润15.94亿元,同比增长25.26%,金融板块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达77%,连续两年超过地产业务。
![]()
卢志强金融资产还剩多少?
然而,好景不长,泛海控股很快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危机,使其金融版图开始摇摇欲坠。
2020年,旗下民生信托卷入“武汉金凰80吨假黄金”黑天鹅事件,投资金额超40亿元,成为最大受害方。受此影响,泛海控股当年计提减值损失超过25亿元。
之后,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泛海控股的地产业务受到重创,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而民生信托则连续踩雷多个项目。2021年7月,民生信托关于宝能集团20亿元的信托计划出现实质违约;2021年11月,关于佳兆业的14亿元信托计划也宣告违约。
2020年到2022年,泛海控股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46.2亿元、112.5亿元、115.4亿元,亏损金额逐年递增。2023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继续亏损68.9亿元,公司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二级市场上,*ST泛海股价持续低迷,自2023年12月28日起停牌。2024年1月26日,公司收到深交所《关于泛海控股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于2024年2月7日被摘牌退市
“泛海系”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同样命运坎坷。由中国泛海控股的*ST民控因2022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在港股市场,“泛海系”的两家上市平台——中国通海金融和中泛控股,也相继陷入困境。中国通海金融已通过以股抵债方式将控股权转让给华新通有限公司;中泛控股遭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清盘,股票停牌。
作为“泛海系”金融板块的核心资产,民生证券的控制权变更成为“泛海系”金融帝国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2023年3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股权在京东拍卖,无锡国资背景的国联集团以91.05亿元竞得34.71亿股股权,占总股本的30.30%,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12月15日,证监会核准民生证券的主要股东变更,泛海控股失去民生证券的实控人之位。之后,泛海控股的金融“三驾马车”仅剩下民生信托和亚太财险。
而民生信托和亚太财险的经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至2022年,民生信托累计亏损额达79.88亿元。
而亚太财险控股股东股权全部被冻结。6月21日,泛海控股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亚太财险51%全部股权被冻结。
从总资产超2000亿的商业帝国,到如今资不抵债,曾经辉煌一时的“泛海系”金融帝国,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不禁令人唏嘘。
房产|楼市|企业|人物|项目
石头侃房已入驻全媒体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