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叫《湖水永远不会甜》。
来自意大利新生代作家茱莉亚·卡米尼托的一部女性成长小说。
3月底宣上市,大约20天之后便加印了——并不知名的作者,并不特别的故事——这个加印速度发生在这样一本书上,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加印那天也成了这本书从筹备到现在,整个项目组稍微能喜笑颜开的一天。
是的,做这本书实在太“痛苦”了。
集中筹备的那几天,项目组工作群日日一股愁云惨雾黯淡无光的vibe,从编辑到营销,无一幸免。
在难过啥呢?担心书难卖吗?
那必然不是,这年头在这行谁还不习惯这件事呢:)
书很糟糕吗?也绝没有。
它细腻、流畅、真实,探针一样刺穿女主盖娅这个小镇女孩从童年到大学毕业这段脉络,然后针尖透出书页,作为第一批读者的我们才终于察觉,自己原来与盖娅有着那么多相似的疼痛。
是了,难过的原因是这样——
这本书,这个故事,它勾起了我们悄悄埋藏于内心的,那年少时的生命经验与体悟,又由书中字字句句把这些感受渐渐煮沸,水汽变得浓重,水汽变得烫手。过往喧嚣狂舞,我们在相互倾诉中试图寻回内心平静。故事一遍遍把我们打包扔回十四五岁,我们又一遍遍回来。此时彼刻的生命体验就这样交叠在这片湖水中。
所以,收获好评时的喜悦,快速加印时的喜悦,既出于工作成果的正反馈,更是一种隐秘同盟带来的震颤与安心:除了我们,还有这么多人也被打动了。或许大家真的曾共写过同一本日记。
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一句:
意大利怎么就能跟东亚像成这样啊!!
书开篇一段就是对母亲安东尼娅的描写。盖娅的母亲以一种不可阻拦的姿态进入市政厅,要求工作人员处理她的廉租房申请。五年间不断奔走的疲惫令母亲无法保持体面,她撒谎自己有预约,她态度强硬不容置喙,然而那间办公室里的故事却依然以这个画面作为狼狈结局:
他们抬着她,把她举了起来。他们抓住她的胳膊和腿, 她的衬衣被扯开,露出没有钢圈的胸罩和隆起的乳房;她的裙子也开裂了,能看见里面的内裤。母亲身上的那件好衣服已经被撕扯成了碎布片。她又踢又叫,像一头凶残的野兽。
而我仿佛就在现场,站在房间的角落里,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我审判着她,我想,我不会原谅她。
只这一段引子,母亲的形象性格与母女二人之间的分歧已然清晰讲明。在后续盖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这个母亲顽强的生命力,与人周旋,处理家事,在贫穷与窘迫中求生,为年少时的错误选择支付代价——只不过远不是心甘情愿的姿态,而是把某种不甘倾倒在女儿身上,仿佛女儿是她能改变命运的唯一工具,所以她的孩子必须要拿好成绩,她不愿让女儿触碰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
如果你在你自己选择的那所学校拿不到八分的平均分,那以后你就别想出门了,我会把你关在家里。我和你父亲要花很多钱给你买课本,你必须回报我们……
我们,这个词如同一个禁锢我的监狱,没人问过我是否愿意住在里面。
我为你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你明白吗?母亲喊得声嘶力竭,每个字都带着哭腔。
没有人要你做出这些牺牲,没有人。
为什么她总是反对我?就像一道堤坝,横亘在我的面前。为什么她不能与我亲近?像所有的母亲那样,或者至少像我期望中的母亲那样。她从不亲吻我、爱抚我,从不给我梳头,也没有安慰和鼓励;她只会评判、要求,用言语和指责羞辱我,打破我的梦想和希冀。
妈妈辛苦,女儿痛苦,不能说谁对谁错,双方都留下伤痕在身。
书上市后看到很多读者都留意到了安东尼娅这个角色,且持不同看法。而我们在书上市前的讨论里,也有过类似分歧。
这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大概也能折射出,仍有很多人正置身于与家人关系的困局:
血缘是细若游丝但难以斩断的牵绊。
恨不彻底,也爱不下去。
这本书硬控完我们又硬控读者,少不了少女秘密心事,或者说青春幽暗物语这件武器。
真实得不像话。
因为女主成长环境接近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缺位累赘的父亲,冷漠强势的母亲,在经济、情感、成长上都很难给予支持和引导,甚至源源不断造成伤害的家庭。我们都太熟悉这种湖沼,溺水感甚至都快要变成我们的阿贝贝。
在这本书第一次讨论会上,或许是出于方向暂不清晰的毛躁,或许是读完书的后劲儿还没上涌,我嘟囔了一句:
可是女主有些时候好矫情啊!
然后“报应”不爽,当故事在脑海发酵了几天后,像长出了肢干一样给了我一巴掌,我迫不及待在群里发出一份声明:
是的,苛责女主就是在苛责当时那个孤立无援的我们——
小心翼翼维护但仍然无比易碎的友谊;
错将个人价值与性缘魅力绑定的懵懂;
背弃自己的感受换取某种融入,背弃自己的感受求取一些并不值得的结果
太多太多,无力一一概括。
在最清澈愚蠢的时候,拙劣地表演着成熟。
像小小的骑士,
独自持剑面对她们尚未能理解的差距、情感与哀愁。
我们能苛责什么呢?小小的她们已经在竭尽全力长大。
在书中,盖娅也有过一些接近胜利的时刻。她会挥起球拍砸向霸凌者的膝盖,在游乐场射击比赛里拿下第一得到巨大娃娃,会用自己的方式报复施加在她身上的伤害与背叛,以至于曾有那么一刻,她觉得湖水是甜甜的。她觉得自己的处境与命运终会彻底改写,走向一个光明耀眼的未来。
这里留一会儿照镜子的时间。
还是在第一次讨论会上,忘记哪个环节卡住了一会,思绪飘飞,突发谐音恶疾,冒出一句“身在湖中不知湖”来, 大笑过后竟还频频回味这个梗。后来某次跟责编聊起,她说她也会常常想起这句话,觉得意思还挺对的。
就挺适合,曾经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什么的时刻。
盖娅发狠学习,在故事尾声时,读了哲学,但终究这份学历没能如母亲所愿,给盖娅带来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盖娅没有办法,她的人生又再次停滞,变成“无用之人”,变成“不曾被赶出家门也不曾真正回家的女儿”。
她这样说自己:
我的人生一页纸便可概括,没有工作经验,没上过培训课程,也没有任何语言等级证书。除了学习,我什么都没做。我不知该如何向阅读简历的人解释,我投身于书本之中是一种自我牺牲,我一心一意地履行社会契约,它要求我做学生,而我按部就班地执行。我一步步完成我应该接受的教育,而现在我受了教育,却仿佛再次成为普通、肤浅的大多数,成为一个无用概念的集合。人们期待我有足够的经验,但几乎没人提供历练的机会。我就像奶黄酱,就像融化的冰激凌,毫无用处。
这本书的后腰封上印着这样一段作者自述:
过去人们认为学习对女性来说毫无用处,而现在,让女儿读书、毕业、找到不错的工作,已成为许多工薪家庭的目标。
创作过程中,我在想,这一切是否值得,学习是否依旧能克服贫困、改变命运。小说里,主人公忍受着学习之苦,不想让母亲失望。她期待努力能得到回报,但她所处的世界并非“天才女友”的时代,而是失业、经济下行、充满不确定的新千年。
落差之间,她感到愤怒,这愤怒最终延伸成暴力,一种对没能得到保障与认可的抗议。她代表了年轻世代的呼声——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属于他们的“风口”永远不会到来。
破防,易如反掌。
拿出所有的乐观与阿Q精神勉强安慰自己能糊口就很好了,准备潜心修炼安贫乐道大法,可是看到一些一些大学生就业难、失业大潮滚滚而来的新闻时,看到更年轻的那群人脸上却浮现更重迷茫的时候,也还是会沉重感伤。
没能改变命运,没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们是ta们还不够努力吗?是认命吧老天就是不肯眷顾吗?
好像无法这么说出口。
那要放弃努力吗?故事也并没有这样结尾。
正如它的介绍里所说,这是一本向现实发问的书,替那些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什么的年轻人向现实发问。答案或许仍需时间抵达,但无论如何,谢谢这个故事,谢谢有人曾看见依然不愿沉溺,依然努力在湖沼挣扎的你我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