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想不到,上海居然还是一座农业大市

0
分享至



之前一篇他们出生在江苏,却生来就有上海户口介绍了上海的“飞地”——大丰农场。

很多人或许就此以为,如今上海的农业生产能力依然不足,粮食、蔬果只能靠外地供应。

可事实上,上海如今不仅可以造芯片,造汽车、造大飞机,本地也能产大米、种西瓜、水蜜桃、青菜等蔬果,是妥妥的农业大市。

更令人惊讶的是,并非粮食主产区的上海,在全国粮食亩产榜单上,还多次超越传统粮仓,稳居前列。

那么,这座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如何成为一名“种田高手”的?



先介绍下,上海的粮食生产有多强: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全市粮食产量98.29万吨,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的粮食产量可谓一骑绝尘,远超其他三城(2024年北京57.6万吨、广州15.9万吨、深圳0.7万吨)总和。


上海农副产品产量及增速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2017—2022年期间,上海粮食单产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约513公斤/亩,超出全国平均值31.5%。尽管2023年被新疆超越,但上海仍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

除了能满足自身所需的粮食,上海如今还能自产西瓜、柑橘、葡萄、桃、梨等水果约30万吨,以及260万吨左右的蔬菜,蔬菜自给率约为40%;同时,还能自产10万吨以上的肉类和20万吨左右的水产品。

更令人羡慕的是,上海不仅将粮食亩产做到了“顶流”,本地蔬果更像早年风靡全国的轻工业品,同样是驰名国内外的特色农产品。

比如30年前由新疆育种专家引进试种,如今早已是上海瓜果 “金字招牌”的8424西瓜,靠着“皮薄汁甜”特点,已是上海继“大白兔”奶糖之后,送给国人的又一张“甜蜜名片”。


1998年,上海街头西瓜现切现卖,一元一块。刘杰/摄

此外,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仓桥水晶梨、三林崩瓜、崇明白山羊、“上海青”青菜……均为上海蔬果的“顶流”。

就拿“上海青”青菜来说,在国外有专门英文名的,被称为“Shanghai Green”。

这是一款在上世纪70年代,由上海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经8年培育出的初代科技青菜,学名“矮抗青”。

因其口感优、产量高、抗病害,“上海青”青菜后被全国推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不仅畅销全国,还被引进到了国外种植发展。

这些上海本地的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不仅是周围省市争相抢购的上海“土特产”,也早已构建起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甚至,藏红花这种原产于西藏地区、后引入内地种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材,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九成的种植都来自上海的崇明岛。


崇明藏红花采摘上市高峰期,花农们正在剥花丝。

这样的成绩,让传统农业大省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可从经济角度来看,2024年上海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67.18亿元,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约0.4%,这点收入相比上海其他产业,似乎不值一提。

问题来了,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为何那么重视农业生产呢?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区分为13个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

主产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大量调出商品粮,为其他地区提供粮食支持。

像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粮食自给率显著不足,依赖外部调入,因此属于主销区。

而像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新疆、云南等地,粮食产量相对主产区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就被划为产销平衡区。



正是因为上海城区耕种面积有限,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才建设了位于江苏盐城的大丰农场等“飞地”,甚至江苏部分地区也由此划归上海,就是想保障这座特大城市的主副食供应。

目前,上海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约95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240万亩,约占陆域面积的1/4,其中只有150万亩(约10万公顷)为永久基本农田。


图片来源:《上海2035规划图则》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上海看似农副产品搞得不错,可这点耕种面积要完全实现本地供应依然有限,还是需要从外地调拨资源,才能满足2000多万人口的吃喝问题。

那上海忙活半天究竟图啥呢?

客观说,这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态度。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关系到每个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主要原因是近20年时间,国内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

根据自然资源部公报数据,1996年前,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1996-2008超过1000万亩;2009-2019年超过1100万亩;在人均耕地面积上,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第2次1.52亩,第3次1.36亩。



除了人均耕地面积也不断下降,随着城镇化推进,年轻人进城,农民老龄化加剧,耕地撂荒问题更加严重。

浙江大学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约6000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

这样的结果,使得2024年中国粮食进口达1.58亿吨,提前超越预计水平。

耕地面积不足,种地的农民也减少了,对粮食产量的直接影响可想而知。

自古以来,粮满仓则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的根本大计。

所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无论是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国家都提出每个地方都要尽力保面积、保产量、攻单产,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一个都不能少。

随后两年间,国家一直在强调,要“保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而上海作为主销区重要代表,搞好经济同时如果还能搞好农业,意义自然重大。



“既要又要”虽是网络热梗,但对于上海来说,在寸土寸金的环境下不仅要保住和扩大耕种面积,还要提升单产,却是必须兼顾的实际情况。

上海的对策就是,既注重耕地“量”的保障,更着力提升农田之“质”的转变,也就是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且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基本农田。

据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统计,经过不懈地努力,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已达76%。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结果也显而易见,粮食亩产的不断提升,各类蔬果的结构丰富,先后荣获各类重要农业科技奖项,彰显出上海这座特大城市,不仅有西装革履端起咖啡的优雅,也有卷起裤脚手握锄头的干劲。

问题又来了,上海究竟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效增产的?



上海农业的突围,本质是一场“制度创新”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

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上海以土地反租政策破解长久困扰土地“细碎化”难题。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普遍实施,虽然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因划分之后的土地用途和界限不同,出现了耕地分散化、碎片化的痼疾。

国土资源部早前发布的《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 NO.4》中指出,“由田坎和边界造成的耕地细碎化最高可能浪费了我国10%的有效耕地,也严重限制了农用机械化设备的作业”。

上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各地区都有土地“细碎化”情况存在。

因此,上海从2010年起就开始积极推进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郊野公园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各类土地整治工程,首先解决耕地面积不足的难题。

近五年来,上海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播种面积已从2020年的171万亩,逐步攀升至2024年的195.45万亩。

而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难题,上海又创新性推出土地反租政策,即政府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至村社集体,划分为连片地块,让“小田变大田”。

2013年,自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启动了一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在充分保障农民生活背景下,开始规整零散农用地,逐渐形成了万亩生态林、良田、菜田、农宅的集中连片格局,并以此推广至各区。


金山区廊下镇主要农业产出

土地面积增加了,就需要想办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亩产。

比如上海的奉贤区奉城镇联民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1000.7亩耕地,就是通过集中生产、统一经营,并借助农业科技和现代农机的广泛使用,使得水稻亩产增5%,年总产量达105.07万斤。

既然是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多产粮,还要出优质粮。

作为上海本地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崇明出产的稻米与蔬果一直是上海人餐桌上重要的主副食来源。

在崇明区,27万亩水稻田中绝大多数都是高标准农田,栽培着各类常规稻、杂交稻和优质稻。


上海崇明区稻田

为了让上海人吃的米口感更好,崇明积极与国内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合作,自主选育适合“上海胃”的优质稻米品种。

经过多年努力,崇明成功培育出了多款优质稻米品牌。

其中,“崇尚2022”是首个“崇”字头优质专用粳稻新品种;“沪软1212”品种在首届国家粳稻鉴评中获得金奖;“沪早香软1号”更是崇明“国庆米”的专用品种,让上海人的米饭吃起来更香。

对于上海来说,单位面积粮食增产,不只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自2007年起,松江便率先在全国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开启了探索之路。在发展过程中,松江不断创新,又于2020年提出并发展了“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这一创新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松江不仅成功培育出了“松江大米”这一知名品牌,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华丽转变,并逐步构建起了松江大米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松江早稻成熟。图片来源:微松 宋辉/摄



数据显示,2024年,松江11家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签约328户家庭农场,带动营销面积5万亩。其中,联合体内家庭农场每亩增收约300元,家庭农场经营收入从户均4.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9.39万元,

这种“政府托底保障+集体统筹经营+农户利益共享”发展机制,既保留了家庭承包制的内核,又为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扫清障碍,使得上海的现代农业得以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耕种人力不足的问题,上海的“无人农场”在科技加持下也登上了舞台。

所谓“无人农场”,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农场设备和作业流程的远程及全自动化控制的生产模式,以及成本降低与产量提升。据报道,无人农场可以在水、肥药、人员投入降低30%-50%的情况下,让粮食产值增加10%-20%。

上海首个无人农场位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兰桂临港基地。据介绍,这个占地3800多亩的无人农场,在人员投入减少50%的情况下,产量反而提升10%,还能实现种子、肥料和水的消耗量下降。


无人机自动洒水

在这里,农业不仅是生产,更是科技与模式的创新试验场。

根据规划,上海未来2年的无人农场要扩展到20000亩,并将更多农业科技应用到这个项目中,进一步提升上海农业生产的均效。

不难看出,靠创新制度解决土地“细碎化”情况,用科技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这是中国最发达城市通过工业模式反哺农业的新范式,也是发达城市及周边农业区域实施智慧农业值得探索的形式。

从智慧温室的精密控温到家庭农场的品牌溢价,从土地整治的制度创新到城乡共融的产业生态,上海正以超大城市的资源整合力证明:

农业并不是都市发展的“选择题”,而是现代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方程式”,摩登与乡土的双向奔赴,终将成就更具温度的城市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狗主人踹门被反杀后续:穷人活该?事后不敢回家 案外人集体照曝光

狗主人踹门被反杀后续:穷人活该?事后不敢回家 案外人集体照曝光

爱下厨的阿酾
2025-11-15 00:54:33
长得丑演技烂,求求“资本家的丑孩子”们,放过观众的眼睛吧

长得丑演技烂,求求“资本家的丑孩子”们,放过观众的眼睛吧

娱塘主呱呱
2025-10-16 09:31:21
8个月内遭U22国足双杀,韩媒破防:震惊!韩国足球前所未有的耻辱

8个月内遭U22国足双杀,韩媒破防:震惊!韩国足球前所未有的耻辱

我爱英超
2025-11-15 22:09:56
追光|42.195公里,连接了多少“大湾区奇迹”?

追光|42.195公里,连接了多少“大湾区奇迹”?

新华社
2025-11-15 22:09:03
解雇泰伦卢?快船的问题是什么?

解雇泰伦卢?快船的问题是什么?

篮球盛世
2025-11-16 14:41:41
下一个恒大!又1民企地产强势进军中甲:将自建专业足球场

下一个恒大!又1民企地产强势进军中甲:将自建专业足球场

篮球国度
2025-11-16 10:39:04
内蒙古包头举办“躺平大赛”,54人已躺超24小时,主办方:比赛无截止时间,有人穿纸尿裤参赛

内蒙古包头举办“躺平大赛”,54人已躺超24小时,主办方:比赛无截止时间,有人穿纸尿裤参赛

极目新闻
2025-11-16 13:37:28
全球限量23台!OPPO Reno15宋雨琦限定款明天发布:专属编号+签名

全球限量23台!OPPO Reno15宋雨琦限定款明天发布:专属编号+签名

快科技
2025-11-16 14:40:05
知名导演疑再炮轰李连杰,不止呼吁禁止器官移植,还曝其圈钱内幕

知名导演疑再炮轰李连杰,不止呼吁禁止器官移植,还曝其圈钱内幕

鑫鑫说说
2025-11-16 13:47:54
妻子做了25年护士,离职当天,院长拉住我问:你太太到底身份?

妻子做了25年护士,离职当天,院长拉住我问:你太太到底身份?

李子木说
2025-11-16 14:13:21
“诸葛亮”又渡劫?《诸葛亮传》官宣被喷成筛子,唐国强都要笑了

“诸葛亮”又渡劫?《诸葛亮传》官宣被喷成筛子,唐国强都要笑了

洲洲影视娱评
2025-11-14 15:58:18
1959年,刘文彩地主庄园开馆,周总理急电刘文辉:速速进京履新职

1959年,刘文彩地主庄园开馆,周总理急电刘文辉:速速进京履新职

咸説历史
2025-11-15 23:56:11
郑丽文接受日媒专访倡导“一中保台”,反对大幅增加军费

郑丽文接受日媒专访倡导“一中保台”,反对大幅增加军费

海峡导报社
2025-11-15 08:03:07
1890元国际航班机票改签费24400元?网友质疑“改签费高出重买费用十余倍”不合情理,航司回应:需核实订单

1890元国际航班机票改签费24400元?网友质疑“改签费高出重买费用十余倍”不合情理,航司回应:需核实订单

观威海
2025-11-15 09:54:16
势在必行!全运会结束后,国乒主席王励勤应尽快做这3件事!

势在必行!全运会结束后,国乒主席王励勤应尽快做这3件事!

田先生篮球
2025-11-15 10:51:13
贼心不死!一百年来,日本处心积虑斩断华夏龙脉,破坏中国国运!

贼心不死!一百年来,日本处心积虑斩断华夏龙脉,破坏中国国运!

阿胡
2025-11-16 12:31:27
于和伟羽绒服成焦点,红毯规矩被打破?300元涨幅背后藏着什么?

于和伟羽绒服成焦点,红毯规矩被打破?300元涨幅背后藏着什么?

勺哥乡村味道
2025-11-14 12:53:01
痛心!27岁网红森淼肺癌去世,生前最后动态曝光,这些习惯害了她

痛心!27岁网红森淼肺癌去世,生前最后动态曝光,这些习惯害了她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16 10:29:10
憋屈的国宝:用七千斤名玉打造,被当腌菜缸,装了300年咸菜

憋屈的国宝:用七千斤名玉打造,被当腌菜缸,装了300年咸菜

鹤羽说个事
2025-11-13 10:49:43
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观:唯利是图、气质文弱、善于虚言、民风败坏

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观:唯利是图、气质文弱、善于虚言、民风败坏

沈言论
2025-11-10 18:40:03
2025-11-16 15:28:49
城市研究室 incentive-icons
城市研究室
探索城市的力量
175文章数 1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毛宁援引《中日联合声明》 发英日双语海报提醒日方

头条要闻

毛宁援引《中日联合声明》 发英日双语海报提醒日方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宋佳二封,易烊千玺拿奖张艺谋乐开花

财经要闻

涉三宗罪 释永信被批准逮捕

科技要闻

谁在炒作全固态电池?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健康
教育
时尚
数码
军事航空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教育要闻

中国教育部发布赴日留学预警

提升冬日幸福感的8件小事,放松又治愈

数码要闻

首家线下旗舰店深圳开业!徕芬的野心远不只是电动牙刷

军事要闻

解放军报:武力介入台海 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