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生火做饭是每天的一件大事,这在农村叫烧大灶,在城市叫着炉子。
![]()
旧时镇江居民生火做饭都是用柴火,没有大灶的就用陶土的锅腔子,那时候老城不但有米市、木市,还有柴市,光绪年间镇江形成煤市,有大大小小煤号二、三十家,富裕人家逐渐一边保留大灶一边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解放后镇江居民生活用煤开始按计划供应,但是用大灶烧柴火的家庭比比皆是,100斤杂柴3毛钱,松柴不过5毛钱,可以烧好些日子。五十年代城市供应的燃料一般都是散煤,居民购煤论“斤”过磅,买回家后再加入黄泥做成煤球使用,蜂窝煤是1950年研制出来的,这种煤球直径约16公分,厚10公分,有12个煤孔,于此同时推出的还有蜂窝煤炉子,这种外型呈圆柱状1尺多高的炉子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家庭不可或缺的灶具至还有使用,那时镇江出现的蜂窝煤叫“经济球”,人们称其为大煤球,这种煤球每只5分钱,一般家庭每天起步要烧4个还真用不起。
六十年代居民生活用煤实行定量供应凭证购买,蜂窝煤供应标准按只计算,1人户70只,2人户110只,3人户120只,4人户135只,5人户145只,6人户150只,7人户160只,8人户165只,超8人户每增1人增加供应10只。
![]()
我记得小市有个煤球店,旁边还有个自来水给水站,家里买回来的蜂窝煤都是斜着码在大门内门房墙边,墙上还挂着一把火钳一根炉钩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父亲总是带个帽子拎着煤炉到大门外巷子口着炉子,而我们只能在旁边看热闹。
着炉子首先得看风向,人站在上风口把炉门对着迎风处,着炉子第一步就是用火柴点着报纸、干草引个火塞进炉膛,然后快速添加杂柴,第二步等火旺起来了就加粗柴,烧粗柴火力得跟上去,要一边观察炉膛火势一边对着炉门急促的扇扇子,这浓烟马上就喷吐出来,此时不但要承受烟熏火燎,还要拿着火钳架空粗柴观察火势,这是关键一步,第三步等粗柴烧旺了就用火钳夹块蜂窝煤放在粗柴上烧,这时候得继续扇扇子让火焰冲出蜂窝煤孔洞,因为煤饼含有水份,这时候冒的烟更加浓重,但是扇子不能停下来,等煤烟发青逐渐小了一些通过煤球孔观察煤球是否已经烧红,着炉子总得十分、二十分钟时间,没点经验不但你火它不火的,还会弄得人满脸灰尘泪眼模糊。
一个炉膛是3个煤球高度,煤球烧着了由黑变红逐渐陷入炉膛内,这时候把蜂窝煤夹出来,把炉膛内的柴灰用火钳清理一下然后夹两个烧过了的蜂窝煤垫底,把点着的煤球放在最上面,然后用火钳将三个煤球眼都对齐了再上下捅一下以便通风顺畅均匀燃烧,最后还得用炉勾子把炉门里膛灰清理出来,保证炉子进风通畅,这样一个炉子就算着好了,等烟灰、煤气散去炉子就可以拎回家做饭了,但这煤火没什么底火燃烧自然没劲,等新煤球燃烧到一半,便要腾空一个垫底的煤球更换一个新煤球上去继续烧,一天就这样周而复始。
平时煤球不够用,一到过年煤球就更紧张,大家也想也想着法子弄燃料,我记得三五九医院木工房常有刨花碎木,那玩意弄回来着炉子成功率很高,有人跑到南站货场、煤球厂外扫煤屑,回来用水和一下弄个勺子一个个摊在地上晒干就可以使用,有时候我们也到南山捡松果,路是有点偏远但运气好找对地方可以捡到一淘箩,这种咖啡色的枯果子跟小手雷一样,里面含有松油,不但容易点着还很耐烧,丢入炉膛烧起来不但噼啪着响还香气四溢,烟雾也熏染着松香味飘满小巷。
着炉子讲究,有时候封炉子更有讲究,父亲总是晚上等大家忙好了带个帽子封炉子,封炉子得另外多加一个蜂窝煤,上下煤孔错开摆放,观察一下炉膛里的炉火,然后控制炉门大小,这个炉门控制多大第二天大早不但炉火不熄免去着炉子,而且打开炉门火旺不耽搁做早饭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最后在炉口上加盖个铁炉圈防止串风,搁上水吊子,这封炉子才算完成。
![]()
着炉子总让我想起炊烟,那炉火和炊烟是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故事,是萦绕在老屋四周飘满饭菜香气的记忆,是家的召唤父母的慈爱,人生最真实的幸福,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道不尽的万千精彩。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