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派大写意有着潇洒泼辣的鲜明特性,但齐派门人都秉持着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铁律,李苦禅、李可染、王铸九诸位齐门佼佼者,都各有所长,各擅胜场。在薪火相传的齐门第三代中,今天介绍师承王铸九的大写意画家安炳兆,听听安先生回忆其师王铸九的片段。
王铸九先生(1900-1966)号两石,其门生的字号里都含“石”字。1942年生人的安炳兆是大弟子,号拜石;1945年生人的吴悦石是年龄小的弟子。
![]()
安炳兆先生是河北省束鹿县人(今辛集市)。他是1959年开始跟随王铸九先生学画的,那时他在北京电子管厂上班。1962年安炳兆响应政府号召返回原籍,支援家乡建设。工作之余,画笔不辍。1980年代,安炳兆与同好创办“鹿川画社”,社会反响良好,成为改革开放后兴办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前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高占祥和当代美术大家黄永玉、华君武等先生都曾亲临“鹿川画社”,予以肯定和支持。
![]()
如今83岁的安先生依然坚持作画,而且还能画工笔草虫。回忆起60多年前向王铸九先生学画的过往,安先生思路非常清晰。他说当年十七八岁,特别喜欢齐派艺术,总去前门外美术公司门市部看画儿。那里有好多王铸九先生的作品。有个不知是经理还是店员的人,问他怎么每天都来看画?他说就喜欢王先生这种气派的大写意。那人说,“那好吧,我带你去拜师学画吧。”安炳兆听后喜出望外,会有这么好的事?那情形,人与人之间,真有善意,乐于成全人,让彼此的交集和缘分都来得那么单纯而美好。
![]()
【1962年王铸九为弟子安炳兆返乡留念所作】
安炳兆说,他第一次拜见王先生时,借了件同事的衣服,给老师深深鞠了个躬,算是拜师了。然后每周日下午去王家学画儿。王先生午休后教画儿,师母还给学生们沏茶。王先生从不收学费,都是义务教画。批改作业,讲解加修补…天快黑时,王先生会送这五六位学生直到大门口外。先生仁慈宽厚,平易近人,安炳兆说感觉就像自己的慈父一样。他百思不解老师这是图什么呢?有一次他鼓起勇气问先生,先生说“就希望你们都好好画,画好了我就高兴,继承咱们的齐派艺术…”
王先生教学生一丝不苟,告诉学生要画进去,临摹要像,然后再脱出来,临古而不泥古。学生有进步时就大为鼓励。有一幅作品正是师生互动的最好纪念。据安炳兆说,他临过一幅王先生的牡丹,画得确实很传神,有王先生笔意,纷披灵动,气息活跃,令人眼前一亮。那时安炳兆才18岁,王先生看后极为赞赏,提笔写下:“炳兆大弟此幅几与吾画乱真,故为题字王铸九”(见下图)…
![]()
如今过去了60多年,再提此作,炳兆先生依然谦虚地说,这是老师鼓励的话,怎么能跟老师的画乱真呢?但我认为,一位18岁的年轻人,因为喜爱齐派艺术,又有幸跟王铸九先生学习,当时的学习时间不过才一年半载,其笔底能表现得那么生动爽利有气韵,也是安炳兆本人的天资、勤奋和高师王铸九的综合指导而成的,确实可喜可贺,确实令王师欣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